用协同弱化KPI
阿里究竟希望变成什么样?
在2012年底的内部战略会,马云只用了半个小时,提出了“四化”蓝图:市场化、平台化、生态化(物种多元化)、数据化。具体的理解是这样的:
互联网的一大价值就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平台级产品服务海量用户。淘宝以每天1亿人登陆,600多万卖家出售8亿件商品的体量实现了平台化价值。
而这个平台,如果用计划经济的方法去管理、设计、资源分配,不但效率很低,也会产生诸如腐败之类的衍生问题。市场化的意义就在于,不做主动分配,而是通过市场化的方法,推动系统进行匹配。
阿里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追求多元化是自然衍生出来的特质,即物种多样化。这中间也有弱肉强食,也有食物链的上中下游,也有配合互补,需要让生态自己去摸索演化。
贯穿这一切的核心是数据,真正把数据价值最大化,把数据优化、挖掘,运营。阿里的本质未来一定是一家数据运营公司。
就像2012年走得很顺的双十一。很多人记住了191亿。事实上对于内部来说,更大的意义在于四化的理念已经完全贯穿其中,淘宝小二可以决定规则,但不能决定货品和商家,招商商家从报名到排序,到上商品、分位置、页面排布,包括轮转,全部按照规则来的, 用系统和管理的匹配方法代替分配。数据的价值是一切的基础,“他们是底层,我们是应用层。”天猫的张勇说。
战略角度纵观阿里,从2007年9月集团提出打造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圈”,到这次提出的“四化”,阿里逐渐建立起一套内外兼具的生态系统的方法论。而这一轮调整,最本质的是阿里正在探索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系——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更加适应互联网的多变环境。
在推动外部生态系统的同时,阿里希望整个公司内部也要生态化。即决策机制、资源分配、沟通协调机制也能模拟一套自循环的生态系统。
而在整个打散和重构的过程中,意味着所有人都要接纳不断的突破和冲撞,接纳不可预测的变量。当然随之而来的疑问是,阿里太大了,到底怎样考核这个体系?
“这一次,我们对GMV和KPI解绑,不考核这些,至少集团对事业部层面不考核,至于下面的团队如何自己决定。”阿里首席风险官邵晓锋说。
他直言,调整之后今年的考核其实很虚。完全都是案例考核制,简单说三个方面:
第一是创新。主要考核哪些是创新,哪些创新被市场认可,被用户接受。这显然不是一堆具体数字。
第二是协同。拆分之后,25个BU相互之间关系会变得非常紧密,而阿里巴巴一直要建的生态系统,需要各个BU相互之间更好地协同和合作,利益也紧密相关。考核维度比如哪些是协同好的,哪些工作是为了其他BU而做的,达到相互促进。大家现在常开玩笑说“我在你手上,你也在我手上。”
第三个维度是“今天和明天”。“这句话很难理解”邵晓锋这样解释,除了今天的业务得到了预期发展以后,在此基础上为明天做了什么准备,这可能在今年BU业务发展中没有产生直接的数字变化,但是它对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追溯之前集团内部的腐败问题,阿里一度只看GMV,这个数字最漂亮,大家都觉得好。做数据最简单的就是运营爆款,卖家都希望是自己排在前面,希望得到流量资源支持,小二的腐败就来了,生态系统都会卡住。
从另外的角度,KPI 的问题也是目前互联网企业最普遍的思考。以百度为例,据《商业价值》记者了解,其内部近期也在反思,李彦宏对于KPI的考核要求近乎完美,追求高效的KPI管理文化——在一个传统、成熟运转的公司和商业模式下这没什么问题。
但在需要创新的时候,所有完整的结构都会成为最大的阻碍。尤其是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你的KPI定向一个方向的时候,很容易因为追逐KPI而难以转身。
这一点在整个资本市场也被认可,Google上市的时候明确说不给季度指导目标了,不想去操纵季度的确定性;亚马逊也是经常会有巨大的亏损跟盈利振幅,2012年亚马逊又有一个巨大的亏损,因为他们又要为未来巨额投资了。
互联网需要拥有对不确定性的高度容忍度,更要敢于失控。
“当你没有共同的基础,做不到协同,才只能用KPI这种比较简单的激励方法,拿到一个简单的产出。当你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又要一个全新的东西,没有办法知道什么样的KPI是最合理的。”曾鸣表示。
新项目、新模式、新趋势,创新中国秋季为你而设!创业项目/观众报名通道:
http://demochina.cyzone.cn/2013a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