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很清楚你到底给它带来多少利润。”龙伟说。
同样认为智能手机更应该是精准营销工具的,还有刚刚获得800万美元融资的么卡。
“我就是几年前没有想清楚优惠券到底能怎么赢利,所以没有去做一个单纯的优惠券软件。”么卡CEO薛尤蔚说,他将目光放在和优惠券和会员卡的捆绑结合方面。
在去年的团购大战中,以餐饮为代表的商家纷纷意识到打折促销的不足:能带来短期客源,但却无法提高客户忠诚度而带来回头客。薛尤蔚认为,优惠券本质上就是一种小型的团购,同样无法提升忠诚度。
薛尤蔚发现消费者往往为自己拥有几十甚至上百张不同商家的会员卡而烦恼,他想到一个办法,把市面上成百上千的会员卡集成在么卡一个软件中,并和各种优惠信息相连。
在此之前,薛尤蔚和其它创始成员曾经在外企帮助过宜家、麦当劳、福特建设过品牌忠诚度体系,他发现一些企业通过邮寄纸质宣传册的会员系统,会员活跃度不高。
以宜家为例,发放一张实体会员卡的成本在5块钱左右,投递一份纸质宣传册(不包括印刷成本)的成本在1块钱左右,智能手机会员卡客户端的出现,能显著降低这些成本。
这些持卡会员可以通过手机上的么卡软件绑定会员卡并享受相应的打折优惠、积分,也会定期收到优惠活动告知和发布信息。在商业模式上,么卡希望帮助商家提升用户忠诚度,并把忠诚度通过一些指标量化,然后去问商家收取服务费。
期待NFC普及
一些希望利用智能手机精准投放优惠券的企业告诉记者,他们现在的最大困惑是,获取的用户消费信息往往不够精准——商家不知道是哪个消费者在哪个时点在这里消费了什么,他到底有什么消费偏好。
这是因为现有的手机优惠券大都过于简单,只是向线下商家出示一下就能够使用,商家收集到的用户消费信息非常有限。
在最早,包括大众点评在内的许多带有LBS功能的软件,都通过用户自发“签到”的方式获取用户消费习惯,但早期的新鲜感过去之后,用户对签到的热情开始显著降低。“你不可能去星巴克签到50次吧。”龙伟开玩笑地说道。
曾经有人想到用智能手机产生带有二维码的优惠券来解决优惠券的识别问题,并采集用户信息,但是成本过于昂贵。
饭统网的营销副总谢泷纲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给商家配备二维码识别设备,每个月需要帮助每个商家缴纳150块的设备租金,另外每识别一次的成本高达一块钱——很少有哪个创业公司负担得起这样的成本。
大部分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式是NFC手机支付的普及。日本就曾因为NFC手机支付的普及而带动手机优惠券产业的蓬勃发展。由于日本运营商高度强势,NFC几乎成了日本手机的标配,而日本的商家如麦当劳、全家便利店、地铁站等几乎都有NFC的收银设备。
如果消费者在手机上下载优惠券,并最终通过手机完成支付,商家可以看到最完整最真实的用户消费信息,并以此实现手机优惠券的精准发放,大大提升优惠券给商家带来的到店率。
NFC手机支付的推广门槛非常高,只有运营商或者银联这样的巨头牵头才能普及。在国内,由于标准迟迟未确定,导致NFC手机支付在中国的推广相当滞后,爱折客创始人兼CTO曹晓刚表示,NFC的普及最快也要2到3年,慢的话,至少要4到5年。
“大家都在赌将来国内NFC的普及。”曹晓刚指出,电子优惠券的真正爆发,是在NFC技术普及之后,从日本和美国市场的经验来看,这一市场的容量相当惊人。
在这一天真正到来前,大部分优惠券企业已经开始了激烈竞争,他们必须通过目前较简单的应用,黏住客户,积累商家,为真正大爆发的那一天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