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红的“Draw Something”,相信不用笔者于此多作介绍了,网络上已经流传许多从不同角度讨论它的文章,例如Inside Fox由创业角度看的这篇「从Draw Something看隔夜爆红大成功的创业迷思」以及Jamie诠释其为新的沟通方式的这篇「45天,3000万下载,Draw Something挖到了什么?」。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Draw Something成功带动手绘的风潮,最近一个新的手写(绘)通讯App,Cubie Messenger(Andriod,iPhone),看它最近一个月的下载曲线,增长幅度惊人,俨然会是下一个爆红的通讯App。
这让笔者想起来,台湾公司开发手写(绘)通讯App,Cubie Messenger并不是第一家(其实笔者也不清楚谁是第一家),早于去年八月时,由笔者先前于PChome带领的Skype团队所独立出来的PChome子公司,连科通讯,就“悄悄”的推出一个专为tablet设计的LiiHo手写实时通通讯App(发音为台语的“你好”,目前只有iPad的版本)。
笔者若没于此文提及此通讯App,可能没有几个读者听过吧(就当笔者于此公器私用,帮以前团队的作品打个广告吧)。相对于迅速成长的Cubie Messenger,这个LiiHo不甚普及的原因,该怪推出的时间不对,没搭上Draw Something的便车吗?还是产品的设计上出了什么问题?
1. Tablet (iPad) vs SmartPhone (iPhone, Andriod)
LiiHo专为Tablet开发,最大的考虑点可能是,Tablet的屏幕面积较大,相对于Smartphone的小屏幕,手写(绘)的应用会更容易与方便。
但,相对于几乎100%的Smartphone可随时随地上网的程度,Tablet的随时连网比率低很多,要通讯的双方都能在在线透过Tablet的使用App的机会也就小很多。手写(绘)功能固然增加了通讯App的使用乐趣,但作为一个通讯App,若无法满足用户最基本的可随时通讯需求,使用率会偏低,网络效应也难发挥。通讯App投错胎(装置不对),再厉害的功能,也有志难伸啊!
2. 手写(绘) vs 实时通讯的使用情境
LiiHo强调“手写”讯息(也有其他如涂鸦或照片上画图与写字的功能),如第一点提及,于Tablet上手写文字可能容易一些。但仔细想一想,手写不容易控制字体太小,而Tablet再大,又能塞多少字?加上Smartphone上的手写识别已经很方便,使用者某程度已经是习惯这样的手写讯息,且可以容纳更多的字数,又不是要签署文件证明自己的笔迹,于实时通讯App上强调手写讯息并不会是用户必要的需求。
且于娱乐性上,反而是随手涂鸦的“手绘”,会高于文字呈现的“手写”,“手写”文字有时可能可以表达当时的情绪与个性,但这也算是“手绘”的一种形式;虽然Smartphone的屏幕只能呈现简单与有限的图案信息,但随性的涂鸦,不是刻意作画,更适合实时通讯的“实时娱乐”效果。
所以,当初为了要便利手写应用,以及强调较多的照片/图案信息呈现,而迁就于Tablet上使用,反而限制了LiiHo的使用情境。
3. 注册时绑着一个电信号码的策略
不知道笔者是否注意到,Cubie Messenger的注册方式,与What’s App以及Viber 这两个受欢迎的实时通讯App(一个重文字,一个重语音)一样,都是绑着用户的一个移动电话号码,而不是用email address,或者Facebook账号注册。
非常有趣,虽然现在越来越多人使用这些Internet的通讯App,但移动电话号码还是一个使用率高,辨识度高的ID。绑着移动电话号码来注册,除了可以达到更大的唯一性,于建立联络人名单时,汇入手机中的通讯簿的方便与意愿,会高于汇入email address 或者是 Facebook的好友名单许多。
Facebook固然好友很多,但总比不上手机上通讯簿的名单来得实际。而用户对汇入的通讯簿名单发出使该通讯App的邀请时,对方若接受与下载,注册时又是绑着移动电话号码,双方的通讯就好像打移动电话一样的熟悉。顺应使用者的习惯与融入其熟悉的操作环境,也可能是产生使用黏着度与网络效应有差异的原因。
通讯App已经不是通讯业者的专利
现在,从Smartphone上,发讯息第一个会用的是What’s App或者Facebook Messenger,要讲免费电话可能是Viber。通讯App,现在又有Line来搅局,Cubie Messenger也是来势汹汹。
在苦闷的现代生活中,于通讯App中加入娱乐元素,增加沟通的乐趣,是一种趋势。对一个成功引进Skype,且经营庞大使用族群的公司而言,理当对开发一个新的实时通讯App,会比市场其他竞争者(尤其非通讯业者)更能洞察Customer Insight。
可惜或许是刻意要走与Skype不同的路,又或许经营Skype太久,设计产品时,无法归零到用户对实时通讯最基本的需求,忽略了服务的本质是什么。看看Line与Cubie Messenger,一个是入口网站开发的,一个是游戏网站的作品,都不是从传统电信,行动电信,或者专门经营在线通讯的公司搞出来的,这就像当初破坏传统电信的Skype,也不是电信公司创造出来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