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后的4月9日,扎克伯格便在自己的Facebook首页宣布,以10亿美元价格收购Instagram。凯文仿佛又回到分岔路的路口,必须做选择。曾错过了2004年Facebook的初创,又在2006年Twitter诞生前不久离开杰克·多西的工作室,这次他接受了收购。
没人知道扎克伯格与他谈了些什么。
就是这样,一个有野心成为独立的,以图片为主的社交网络公司的产品,成为了另一家大公司的一部分。
虽然它的用户大多也同时上Facebook和Twitter,通过独立图片表达出来的社交网络逻辑却与它们完全不同。虽然它仍然可以与Facebook和Twitter绑定并设置分享,与Facebook怎样整合却成了所有用户心中悬而未解的谜题。
大概连Kevin自己也还没想好。在博客的公开信中,他说:“Instagram不会停止服务,反而会增加更多功能,支持多个社交网站分享,尽管未来会发生整合。”
这究竟是咋着啊
对于绝大多数科技公司之间的收购案而言,目的无非有两个,一种是看到一项新的,有意思的技术,补充自己的短板或者让自己的产品变得更炫更好用;另一种就是将有可能发展为自己对手的公司严防死守。但这次的这场收购有些不同。
Instagram已经是一家相对成熟的创业公司,虽然它只有13名员工,但背后有一款独立的产品和千万级数量的用户。
Facebook等大公司通常收购的产品只是些初创项目,最高也不过几千万美元,收购之后,他们便迅速将技术为自己所用。那么Facebook为什么愿意为Instagram破例呢?
据统计,2011年通过Instagram上传到社交网络的图片占其图片总数的13%。今年4月,单是IOS版本就已经提高到21%,Android版本的Instagram发布后,这一数据提高到了33%。虽然还没看到这些图片产生的实际收益,Instagram通过移动设备对图片社交属性快速的实现就让Facebook极为不安。
让我们设想一个实际应用的场景,你看到了什么,拿出手机拍照,再实时传到网上,而没有Instagram的时候,你需要拍下照片存在手机里,等着回家或找个地方打开电脑,想办法连上数据线,将照片存入电脑,简单修图,再发到你想发的任何地方。信手拈来的事如果变得如此复杂,用户还怎样对它保持兴趣?
说到这,不得不提另一个图片分享产品Path。Path的创始人戴夫·莫林是Facebook的早期员工,曾参与Facebook的产品设计,是马克·扎克伯格最早的一批创业伙伴。而与Instagram不同的是,Path沿用了社交网络的逻辑,建立了一个基于真实关系的,更为私密的社交网络。二者相比之下,Instagram上有更多质量的图片作品,Path用户则更关注由图片表达出的熟人圈子里的真实生活。
如果单从用户数量上说,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扎克伯格最终选择Instagram的原因。并且,他在博客中称:“我们不计划继续进行许多此类交易,甚至有可能根本不再进行这种交易。”但也许,只是因为听到Instagram已完成B轮融资的消息,扎克伯格就一下子跳起来了。
拼图怎么拼
Instagram能为Facebook带来多大的价值?更多人认为在于深度的数据挖掘。从这个巨大的图库中获取用户喜欢去的地方,喜欢做的事,喜欢看的景色的相关信息,进而开发出相关产品,在Facebook上市时都会为其增值不少。既能增加收入,又为自己灭掉了一个强大的潜在对手,此事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10亿美元的价格的由来,知乎达人张亮做了以下解读:“Instagram:双方是潜在对手,Instagram是Facebook最大的潜在挑战者之一。溢价。
Facebook可能出同类产品搞Instagram。但Facebook在移动领域的统治力欠佳,且全世界的VC都想投资Instagram打这一仗。13个人,burnrate很低,但拥有超过4000万美元现金。
Android版Instagram发布,年内做到5000万用户不成问题。
Facebook在今年1月的月活跃用户是6.5亿,估值1000亿美元。平均每个活跃用户值153美元。
Facebook:手机图片社交产品更像feature,不易成为一家独立的伟大公司。
Instagram没有明显的日常社交化趋势,依然是图片社区。
手机上的图片社区没有盈利模式,而且比PC上更难形成盈利模式。
两个创始人现在拥有公司一半的股份,想跟Facebook打军备竞赛需要不停融资并稀释自己的股份,等到公司价值真的做到10亿美元的时候,你们的身价已经被稀释到5亿美元以下。何必不现在套现?且Facebook一上市股票还有机会涨。
Facebook历次收购效果都很好,所有被收购公司的高层都成为Facebook的核心。
这个大拼图,又一次展示了残酷的互联网企业生存法则:资源是有限的,创业公司能坚持独立存在是艰难的,被巨头收购也不是很糟糕的。中国的网友早就设想过Instagram生存在中国是怎样,或许在创立初期,腾讯就会对它抛出橄榄枝;或许在接触风投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如何防范腾讯”;或许13人的团队还撑不过半年就被其他公司纷纷挖角。
责任编辑:U-T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