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 “硅谷”(Silicon Valley)这个互联网产业的标志性地域,大多数人不会陌生,但你听说过“硅巷”(Silicon Alley)吗?这些隐藏在纽约曼哈顿下城区老宅中的高科技企业群已经成为纽约市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近日,记者有幸探访了这个被誉为继硅谷之后美国第二大发展最快的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中心地带。
金融危机赋予老巷生机
所谓“硅巷”并无官方定义,它通常是指聚集在从曼哈顿下城区的熨斗大楼到苏豪区和特里贝卡区等地的互联网与移动信息技术的企业群所组成的虚拟园区。
同是诞生于互联网科技兴起的年代,但“硅巷”的风头一直不敌西部“老大哥”硅谷。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却给“硅巷”带来新的生机。其中得益于三大主要因素:其一,人才优势。由于金融业进入严冬,华尔街对青年才俊的吸引力急剧减弱,其中不少人转投互联网产业。其二,资金与服务。纽约是国际金融中心,而高科技企业容易受到风险投资家们的青睐。目前纽约拥有至少12个“孵化器”,丰沛的投资、成熟的指导和全面的服务帮助初创企业更快地站稳脚跟。其三,政策支持。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于2010年提出要把纽约打造成新一代的科技中心。为此,纽约愿意提供土地与资金吸引高新技术与应用科技水平一流的院校与研究所落户。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硅巷”拿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来自纽约市劳工部门的数据显示,2007年到2012年,互联网以及应用技术企业工作岗位增长率达到了28.7%,而同期出版业萎缩15.8%,制造业萎缩了29.5%。来自风险投资方面的记录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间,“硅巷”风投交易量暴涨32%,而包括硅谷在内的美国其他6个类似产业聚集区的同期交易量却都呈现下跌态势。
东岸模式不输西岸模式
也许有人会问,硅谷与“硅巷”之间有何不同?其实“硅谷对硅巷之战”已旷日持久,这不仅关联着两地风投家之间的竞争,更关联着互联网产业的不同发展方向。
仔细观察这些“硅巷”企业,其业务大多集中在互联网应用技术、社交网络、智能手机及移动应用软件上。这些对芯片、半导体无多大兴趣的创业者们更喜欢把技术与时尚、传媒、商业、服务业结合在一起,从而开掘出互联网新增长点。纽约经济发展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尤恩·罗伯特森把“硅巷”这种特性称之为“东岸模式”,而把硅谷称为“西岸模式”。在他看来“东岸模式”运作的特性在于运用互联网技术来提供金融、广告、服务等方面的解决方案,而传统的“西岸模式”更关注的是芯片有多快、容量有多大。
目前纽约已经呈现出适合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初创企业成长的业态系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落户“硅巷”。正如城市未来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中所说:“或许硅谷将继续在芯片装置、硬件以及某些软件应用上有所建树,但纽约的特性将适合下一代互联网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