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审“冬眠”等市场供求变化正在催生保荐代表人这个金领群体的“马太效应”
138分,李佳(化名)长舒了一口气。这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出
李佳参加的是2012年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被称为中国含金量最高的考试之一。12月5日,考试发榜,这是李佳第三次赶考,如愿过关。
一位投行负责人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今年全行业共有4000多人参加考试,约500人通过。
迎接这些未来金领的可能是百万级年薪,亦可能是无项目可做。
目前,新股发行审核何时重启尚不明朗,证商裁员的消息不时刺激着公众的眼球。
李佳并不否认保代动辄两三百万年薪和百万转会费的制度红利时代已经临近尾声,但称“我们没能赶上最好的时候,但现在还远没有到最坏的时候”。
兴奋和焦虑
“80后”的李佳是上海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的高级经理,拥有注册会计师执照。她说,自己工作日飞来飞去驻扎在各地的项目中,双休日则全天候地泡在浦东图书馆啃厚厚的考试书本。
2010年保代胜任能力考试的通过率仅为1.05%,李佳没有通过,2011年她又以一分之差失之交臂。这次,她距离获得保代这一投行金字塔尖的称号仅一步之遥。
根据证监会出台的保荐业务管理办法要求,保代考试合格只是成为保代的门槛之一,申请人还需要在一单境内证券发行项目中担任过项目协办人,才有资格注册成为正式的保代。
今年,和李佳一样跨入准保代门槛的还有500多人。上述投行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4000多个考生中通过的人数约500人,通过率为13%,与去年相当。
本报记者梳理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发现,目前在册保代2000余人。行业人士估算,在今年保代考试之前的准保代规模在1000人左右。此次准保代再度大幅扩军,使保代和准保代的规模达到约3500人。有市场人士担忧保代资格的含金量将被继续稀释。
市场供给增加,需求却在减少。刚从考试的兴奋劲儿里回过神来,李佳又陷入另一种焦虑,在新股停发的低迷市里,何时才能踮起脚尖够到保代的注册资格。
“IPO最近一段时间都不用指望了,祈祷公司尽快能够安排我做一单增发项目的协办人。”李佳告诉本报记者,“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何时轮到我还是未知。但总好过有些小券商的准保代,不少人2007年就考试通过了,因为所在券商的项目匮乏,到现在都还没能够签到项目转正。”
因市场低迷等因素,自今年8月1日以来,新股审核开始进入长达4个多月的近乎“空窗期”,仅在9月末的时候“昙花一现”,发审委和创业板发审委各审理了2家企业的IPO申请,最终两家未通过,一家暂缓表决,仅北京中矿环保科技一家拟创业板企业获得通过。进入10月以来,新股发行也几近停滞,仅浙江世宝[12.47-4.08%股吧 研报](002703.SZ)一家于11月2日挂牌上市。
李佳对本报记者说,虽然其所在公司目前还没有裁员降薪的实质性举措,但有个别大券商已经有所行动,整个行业有一种山雨欲来之势。
“至少不用太过担心裁员的问题了。”另一位通过考试的准保代说。每个月新增2万元的准保代津贴,也是考试通过后的一大福利,尽管也有一些券商于最近取消或降低了对准保代和保代的津贴,但其所在的券商因较为倚重投行业务,尚未有“节流”的打算。
有忙有闲
新股停发时,保代是否就此闲得发慌无事可做?有项目在苦候待审的保代是否焦心如灼?
“没时间去关心IPO何时重启的问题,还是一如既往地忙碌,按部就班地推进项目进程。”刚从外地出差归来的张群(化名)面容略显疲累。
张群是一家区域性上市券商的保代,去年刚获得注册资格,目前在证监会里排队的一个土木工程项目,是他签字保荐的第一单项目。
“去年年底申报,排队至今补了一次年报和中报,马上就要补第三份财务报告了。这样的情况以前还并不多见。”他表示。
对于目前热议的在审企业业绩大幅下滑,主动撤回或不在少数的猜测,张群并不担心。他表示,在今年的宏观形势下,大多数企业业绩下滑无可厚非,关键还是看是否具有持续增长的能力。
他打了比方:“耐克型”可以过关,“李宁型”则不符。
对于IPO停滞对收入带来的影响,张群表示肯定会有一些,但应该也只是周期性的。本报记者了解到,不少券商都对拥有在会项目的保代提供每月1万~2万元的补贴。
为了眼下这个在会项目,张群需要赴京和预审员进行沟通并定期补充财务报告。但他大部分时间仍需扑在其他IPO项目中,辗转各地。他称,自己同时在跟进的IPO项目有5个,分处于不同的阶段,有两个预计在明年下半年报材料。
“现在只要能够回家过周末,我就已经很满足了,别无他求。”他感叹道。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保代主要的发力方向集中在3~5年后上市的培育期项目。另外,非公开发行项目审批近期加速,也促使保代开始关注增发项目这块蛋糕。
新股发行审核何时重启尚不明朗,却无碍申报队伍的不断壮大。据本报梳理统计,截至12月6日,IPO在审待发企业合计为830家。一家投行负责人表示,明年拟报材料的IPO项目也颇为可观,预计总量会增至千家。
有的保代无暇度周末,也有保代乐做“花瓶”。李佳和张群都表示,在业内也不乏准保代和保代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的情况,却拿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基本年薪乐得清闲,特别是在缺乏活力的中小型券商中居多。这些券商为了保留保荐机构的资质要求(最低要有4名保代),只能“供养”着那些碌碌无为的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