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1月下旬),位于深
目前投行保荐业务熟手仅剩8名,甚至保代的人数也触及规定的下限。知情人向理财周报报料称,2011年3月刚获得保荐资格的英大证券,当时从事保荐相关业务的人员不足20人,存在通过虚假陈述取得保荐业务资格的嫌疑。
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英大证券的净利润亏损5659.38万元。11月新董事长吴俊正式上任,为缩减成本采取了系列措施,英大在最后一个季度扭亏为盈,实现全年净利润602.66万元(未经审计)。
裁撤上海投行团队
2012年11月,英大证券更换董事长(本报曾作报道)。代表控股股东国家电网公司的新任董事长吴俊,在上任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开始了缩减成本、做大利润的一系列动作。
理财周报记者获悉,2013年1月中旬,英大证券原投行业务部总经理郭晖被免职,继任者为英大证券华侨城营业部负责人杨祺。
据英大证券投行员工透露,英大尚未取得保荐业务资格时,郭晖就一直担任英大证券投行部总经理至今。中国证券业协会显示,郭晖曾在华泰证券任职,2007年9月20日任职单位变更为英大证券。
英大证券回应理财周报采访称,郭晖目前在办公室担任政策研究工作,享受待遇,而继任投行部总经理的人选还没有最终确定。
曾有员工向记者介绍,英大共有16家营业部,1/4坐落在深圳。其主要贡献收入的还是经纪业务,华侨城营业部是业绩最好的一家,在深圳能排上十几名。接任投行业务部总经理之位的正是该营业部的负责人杨祺,但投行员工表示担忧:“杨祺从未从事过投行业务,能否做好投行业绩值得怀疑。”
据了解,英大证券投行部下设综合管理部、质量控制部、资本市场部、业务一部、业务二部、业务三部和债券业务部。其中业务一部、业务二部、业务三部各分布于深圳、北京、上海,分别有4人、9人、6人。
1月12日,英大证券在免职郭晖的同时,也决定将业务三部(即上海投行部)进行裁撤,并向相关人员发出辞退通知。
被辞退的员工颇有怨言,称事前并未通知投行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事先没有任何沟通,不明不白公司就下了裁撤通知,如果说市场不好要与公司共渡难关之类的,我们还能理解,这样做让人措手不及。”一名离职员工表示。
被裁撤的投行业务三部涉及业务熟手5人,分别为黄山(保荐代表人)、申沛源、戴景勇、许卉林、朱佳。其中,朱佳是2012年10月入职的,尚在试用期。
英大证券一名投行部人士表示:“英大证券自获得保荐资格以来,投行人员日益锐减,人手是不够的。去年底招了朱佳,试用期都还没到就把人裁了,决策显然前后不一致。”
英大证券表示:“裁撤上海投行团队,更多是从战略上进行考虑,被裁撤的人员可以重新选择北京、深圳两地办公。”
记者多方求证,得知业务三部最终只有1个人因为在孕期而留下,包括保代黄山在内的5名业务熟手都离开了。
保荐机构资格存疑
英大证券一前员工向记者报料,英大证券在申请保荐业务资格的文件中,有2名从业人员并没有实际入职,另有1名并非从事保荐业务。
该员工曾见过申报文件,他详细地向记者解释,当时符合要求的人数经查证只有16人。这16人中包括5名保荐代表人——李毅、李渊彬、吉萍、黄山、刘会霞;其他熟手11人,业务一部雷凌,业务二部石亮、杨浩、相大鹏、丁宁、赫征、李斐、石莹,业务三部申沛源、戴景勇、许卉林。
《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证券公司申请保荐机构资格,应当具有良好的保荐业务团队且专业结构合理,从业人员不少于35人,其中最近3年从事保荐相关业务的人员(业务熟手)不少于20人;符合保荐代表人资格条件的从业人员不少于4人。
即上述仅有16人属于规定的“最近3年从事保荐相关业务的人员”,该员工称,英大证券上报的人员还有王年华、王一岗等。
其中,王年华任职于固定收益部,而英大证券的固定收益部只做投资方面业务,不属于“从事保荐相关业务”。王一岗只达成初步就职意向,未实际入职。中国证券业协会显示,王一岗只在中信证券有过执业记录。
如果上述情况属实,则英大证券存在通过虚假陈述获取保荐业务资格的嫌疑。
对此,记者向英大证券求证,英大表示:“不可能存在虚假陈述的情况,因为统计口径不相同,有的人员可能没有在投行部,但实际上也从事保荐相关业务。”
2011年3月,英大证券成功注册保荐机构资格。不过此后,投行人员在逐渐流失,李毅(保荐代表人)、雷凌、杨森林(不在最初申报名单中)先后离职,2012年4月,相大鹏、丁宁也离开。
如果再加上2013年1月裁撤的业务三部5名保荐业务熟手(朱佳不在最初申报名单中),则截至2013年1月份,英大证券投行业务熟手仅余8人,即最近3年从事保荐相关业务的人员不足20人。
而申请保荐业务资格时,两名内控人员分别为法律专员陈文琦、财务专员王安定,王安定已于2012年3月离职。
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英大证券现有保荐代表人4人,包括已离职的保代黄山。不过,英大证券称已招聘了另一名保代,保代人数达到规定的下限。据了解,该保代是来自国信证券的贺耀辉。
险包销10亿债股东不满
投行人员的缺失,是否会影响英大证券的投行业务?
实际上,2010年至今,英大证券仅承销了9单债券承销项目,除了许继电气外,8单债券的发行人都是英大证券的控股股东国家电网公司。
目前,获得保荐机构资格接近两年的英大证券,除了这些债券,没有任何一个IPO项目,在审项目也一个都没有。
依靠国家电网这点债的英大证券,去年4月,其主承销的国家电网企业债(15年期品种)遭遇罕见的巨额流标。
这期企业债规模高达50亿,认购倍数只有0.505。主承销商之一英大证券面临着20%的包销,也就是需自行消化10亿元的国网债。
据知情人透露,当时的联合承销商包括中信证券,但中信证券分销的任务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反而是国家电网自己旗下的英大证券与西南证券出现流标。
后来,英大证券所承销的国网债认购售完,据称接盘者是英大系的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虽然如此,但英大证券承销大型企业债的能力受到了质疑,上述前内部员工表示:“包销这件事,股东国家电网很不满意,甚至曾甩话以后不让英大作为主承销商。”
实际上,2013年第一期国家电网公司企业债券依然由英大证券承销。
据称,此次英大证券除了裁撤投行业务三部、免去投行部原总经理郭晖职位外,其他部门也进行了调整。
“经调整后一些部门的新负责人普遍不具备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目前投行业务处于混沌状态。”一名已离职投行人士对记者说。
该投行人士透露,英大证券甚至还曾考虑过要不要放弃投行业务,但从其始终努力保持最低限度的保代人数看,投行业务依然要继续维持。
“虽然目前英大证券没有在审企业,但有数家拟上市公司正在改制辅导中,很难想象英大证券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些公司的上市保荐承销工作,其保荐业务存在重大隐患。”上述前员工表示。
新任董事长下令节衣缩食
英大证券前身为蔚深证券,是注册在深圳的全国性证券经营机构,其实际控制人为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通过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国网深圳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英大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各控制英大证券55%、18%、10%、8.667%、3.333%的股份,总计95%。
去年,国家电网空降吴俊接任英大证券董事长,并随即对其进行增资,英大证券表示:“去年股东增资了10个亿,目前工商变更登记已经完成。”
记者查阅工商资料得知,2013年1月30日国家电网通过上述5位股东增资10亿元,变更后的注册资本为22亿元,国家电网绝对控股比例达到了97.27%。
国家电网公司意欲打造其自有的金融平台,旗下成立了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英大证券、英大期货、英大国际信托、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英大泰和财产保险、长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等一系列金融企业。
对英大证券来说,得到股东的增资自然是好事,但随之而来的是业绩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