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券商整体业绩下滑、高管流动频繁的背景下,中外合资券商也无法置身事外。
由于连续数年业绩惨淡,2012年11家合资券商有9家出现亏损,致
合资券商陷入困境固然有大势不好的原因,但长期以来业绩都不尽如人意也是不争的事实。自1995年7月第一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中金公司顺利开业,合资券商在中国已经有17年历史,但大部分合资券商一直苦苦挣扎在生存线上。
在现有限制条件下,合资券商能摆脱困境,寻找到新的着力点吗?
高层变动
贝多广的卸任为即将到来的春天蒙上了一层阴影。
2013年1月,贝多广正式卸任摩根大通旗下合资券商一创摩根CEO一职。不过在2013年2月22~24日黑龙江亚布力召开的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上,他仍以一创摩根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身份出席。
接替贝多广CEO职位的是此前在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任职的任劲。早在2012年6月,一创摩根便正式引进任劲为副首席执行官兼投资银行部主管,全面负责一创摩根的投资银行业务。
外界猜测,贝多广的转岗原因或与“业绩不佳”有关。
2012年,瑞银证券的管理层更是来了个大换血。2012年3月,原投行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部总监袁淑琴离职,市场传言袁淑琴离职或与“派系斗争”有关。紧接着瑞银证券研究部主管黄燕铭也选择离开,数月之后,两人“下家”揭晓,袁淑琴担任瑞信大中华区副主席、首席运营官,黄燕铭任职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
2012年下半年,瑞银证券保荐代理人(简称“保代”)流失,灵魂人物出走。2012年7月,保代乔捷、王钦刚等离职。两个月后,堪称瑞银证券投行灵魂人物的赵驹离任,从瑞银证券投行部负责人位置转而加入瑞银集团,取而代之的是保代丁晓文和李宏贵,他们被任命为瑞银证券投行部联席总监。
而更早之前,中德证券CEO王仲何无奈“被离职”,继任者来自山西证券支持的姜培兴。当时有报道称,山西证券最绝的是CEO招聘完全背着王仲何秘密进行,王仲何知道后气得够呛,却也只能黯然离开。这背后,与双方股东“利益之争”有关。
高盛一位董事对记者聊起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在某次航班中,两人碰上了,王仲何笑嘻嘻地说:“我现在在给国企打工。”王仲何离开中德证券后,便投奔了在工商银行的老上级张红力。
据了解,券商这个圈子一般认派系,一旦某个核心人物离开,整条线或者团队都可能全部被调整,因此,常出现一个团队跟着某个人跳槽的情况。
亏损阴影
人事频变的背后是业绩欠佳。根据公开报道,在2012年前三个季度共有27家券商亏损,其中合资券商占据1/3。瑞信方正、海际大和、华英证券、财富里昂、中德证券、一创摩根、大摩华鑫、瑞银证券和东方花旗等9家都出现亏损。
2011年的数据也非常难看,10家合资券商中有一半亏损,大摩华鑫亏1.5亿元、一创摩根亏3759万元、华英证券亏2457万元、海际大和亏2193万元、财富里昂亏1345万元。
摩根士丹利旗下成立于2011年5月4日的大摩华鑫成绩则极为难看,在114家证券公司中再次垫底,2012年前三季度,该合资公司净利润亏损9025.15万元。
一创摩根2011年6月正式开业,2012年前三季度亏损3868.37万元。2011年,一创摩根完成5个承销项目,创收2.6亿元;2012年,业绩却大幅下滑,承销项目为零,储备项目也只有5个。
瑞银证券去年更是负面缠身,除了“人事震动”,2012年前三季度,IPO为零单,2011年保荐的三家有两家比亚迪和庞大集团业绩大变脸,被媒体指责“忽悠股民”。
合资券商中开业8年多的海际大和,仅有2010年一年实现盈利,盈利额只有82万元。成立8年以来,总共也就做了3单IPO业务、1单公司债承销业务和1单非公开增发业?务。
一直以来,高盛高华、中金公司、瑞银证券都是合资公司中的佼佼者,然而,随着高盛高华三年零单IPO、中金“贵族”的没落,瑞银证券的亏损,围绕在合资券商身上的光环也渐渐散去,直至陷入如今的困顿局面。
尴尬处境
根据政策规定,合资券商的外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33%,中方股东仍是控股股东,但双方经常因为经营理念、利益分配等问题,争夺话语权。
比如中德证券,开业当年中德证券以“黑马”杀出重围,但却很快沉寂。开业之初,山西证券和德意志银行说好以德意志银行为主导,但很快由于“股东利益分歧”的原因,中资股东方山西证券随即夺回控制?权。
面对合资券商生存艰难的现状,一位在合资券商工作多年的银行家对《新财经》表示,现在很多人对合资券商到底怎么走也很困惑,都在反思和思索。
上述人士表示,大摩入主中金,内部斗争一直不断,大摩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但毕竟是市场上第一个吃螃蟹者,当时谁也不知道如何运作;高盛高华则在第一时间就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局面,巧妙的结构使得高盛高华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高盛手中,避免了纷争也让后来者难以复制。
合资券商的业务限制让其在市场环境不好时难以像国内券商一样获得其他收入,A股市场寒冬,让过于依赖投行业务的合资券商日子更加难熬。
根据相关政策,除了特批的中金公司与瑞银证券,以及市场上低调谨慎的第一家“全牌照”的高盛高华,绝大多数合资券商设立之初只有投资银行业务牌照,并且申请更多业务牌照须满5年,业务范围单一亦成为合资券商大面积亏损的重要原因。
2012年,债市的火爆为业绩惨淡的合资券商业务带来一抹亮色。全年一共有8家参与,使合资券商债券承销家数占到全部的11%。合资券商中的中金公司、高盛高华和瑞银证券都表现不凡。一创摩根、大摩华鑫、瑞银方正、中德证券和华英证券也都参与了承销。
不过,国家在政策上做了一些放松,从而利好合资券商,比如2013年1月份,证监会对台资放开,将允许台资在上海、福建和深圳设立两岸证券合资公司,台资持股可达?51%。
2012年10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放宽了中外合资券商外方股东的持股比例上限,从原来的1/3提高至49%。
证监会还修改了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的相关规定,其中子公司申请扩大业务范围的年限要求,从原来的5年降低到2年。一些符合条件的合资券商,可以申请扩大业务范围。
尽管政策限制在放开,但合资券商作为外资投行在中国的一个平台,长期亏损肯定是外方股东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此外,还存在与中方股东之间如何协调关系、发挥协同作用的难题。
目前来看,合资券商要想摆脱目前的窘境,只能期待市场逐渐好转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