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全面退出中国市场,万得城的解释是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建立和运营必要业务规模所需的巨大投资而为。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我国零售行业正处于变革期,万得城没有很好地抓住并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万得城实行的买断经营模式正是其规模化扩张缓慢的原因。
今起门店全部关闭
位于上海淮海中路的万得城门店已被清空。昨日 (3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时注意到,在商城的入口处,一张3月2日的通知显示,店内商品已经售罄,1至5层的商城正式关闭。门口的工作人员表示,门店已经不再接受顾客进入。
万得城在发给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声明中表示,万得城已于2月27日发布公告将分阶段退出上海市场。将于今日正式关闭在上海的所有7家门店,其中万得城上海淮海店将作为主要的客户服务中心继续运营,直至4月30日关闭。至此,万得城寻找接盘者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关闭门店的决定是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建立和运营必要业务规模所需的巨大投资而做出的。”万得城方面给出解释称。
模式水土不服
对于万得城的退出,业界似乎早有预期。其进入之初,即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万得城上海市场表现不佳,它便会抽身而退。2010年11月,在富士康“游说”之下,零售巨头麦德龙集团与富士康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经营万得城中国业务。依据原规划,万得城电器(中国)到2015年期望门店数量能超过100家。但“百店计划”早已折戟,且时至撤退,万得城仍未能迈出上海。
中投顾问流通行业研究员申正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万得城失败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结果。一方面,我国零售行业正处于变革期,竞争异常激烈,零售行业主战场逐渐向线上、二三线城市转移,万得城没有很好地抓住并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万得城实行买断经营的模式,不但提升了经营的成本,同时也使得其规模化扩张步伐缓慢,不利于其进行有力的市场竞争。
在国美、苏宁门店遍布的一、二级市场内,真正的买断经营模式很难实现。“与苏宁、国美相比,万得城在规模上处于劣势。”申正远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