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正逆回购、央票、存准率等工具组合,灵活调节流动性
央行昨日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
央行表示,当前,支撑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宏观政策预调微调的协调配合下,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点击查看>>>宏观经济新闻)
对于物价形势,央行强调,受到基数降低等影响,8月份后同比CPI有可能出现一定回升,目前看回升力度不会太大。当然也需要注意的是,受劳动力成本、资源性产品和部分不可贸易品价格存在趋势性上涨压力等影响,当前物价对需求扩张仍比较敏感,扩张性政策刺激增长的效应可能下降、刺激通胀的效应则在增强。
“继续优化流动性管理,综合考虑外汇流入、市场资金需求变动、短期特殊因素等情况,运用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灵活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央行强调,继续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前瞻性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央行强调,加大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文化传媒等的金融支持,满足铁路等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各项住房信贷政策,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
对于汇率政策,央行称,将继续改进央行外汇操作方式,降低干预频率,增加灵活性,使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拓宽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加强对跨境资本的有效监控。
--------------------------------------
【宏观经济】
央行连续六周逆回购 降准时间窗再度开启
继本周二央行开展80亿7天期逆回购操作之后,周四央行将该期限逆回购规模扩大至500亿,中标利率持平于3.35%。这是央行连续第六周进行正回购操作。业界专家分析称,从下周开始就将进入7月份经济金融数据的密集披露期,数据披露前后即是降准的时间窗口,现在市场对于降准的预期明显升温。
统计数据显示,由于本周到期逆回购为1450亿元,而可供对冲的到期央票仅10亿元,央行在本周进行了580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故本周实现净回笼资金860亿元。上周为净投放资金460亿元。
“从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使用工具看,降准与逆回购的配合比较默契,实现了对流动性的优化管理。由于本轮逆回购持续的时间较长,且目前看还没有结束的迹象,所以降准仍仅仅是预期。”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交易员称,今年以来央行共开展了两轮逆回购操作,在逆回购结束之后,央行紧接着就宣布降准。所以,8月降准与否,就看下周逆回购是否会结束。
央行日前也强调,下一阶段,要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丰富和完善政策工具和手段,适时调整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参数,加强各类工具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有机配合,增强政策实施的灵活性。
央行管理流动性的工具包括逆回购、正回购、央票和存款准备金率,现在正回购和央票均处于暂停状态。本轮逆回购已经持续了六周,远远超出前两轮逆回购进行的时间。从这个现象看,宏观调控面临确实更多的“两难”选择。
尽管央行仍在试探观察市场流动性的真实状况,但市场对于降准的预期随着7月经济金融数据的即将披露而再次升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建军认为,8月初降准的可能性很大,可能在7月份宏观数据公布之前。招商银行刘俊郁等一批市场人士也预计8月份有一次降准,在此之前央行会维持目前资金面的状况。窗口期在宏观数据公布前后。
另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逆回购利率与市场利率相当,而且央行逆回购利率对市场利率的引导性越来越强,这说明央行乐于看到资金面处于一种紧平衡的状态。即便央行未来降准,资金面也将维持在适度的层面,实现这个调控目标主要依靠公开市场的正逆回购操作。
此外,众多的国内外机构也预计8月份降准会成真。中信证券最新发布的报告预计,7份CPI同比将进一步下行至1.5%左右。同时,三季度CPI同比都将在1.5%附近徘徊,四季度将小幅反弹,但同比在12月份仍将处于2%左右的低位。该机构认为,目前通胀继续大幅下行,通缩的风险进一步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政策仍有放松的空间。从政策操作的节奏看,自去年11月后,央行保持了一个季度下调一次准备金率的频率,因此,8月份再次降准的概率较大。(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