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融合、创新、发展——‘三个融合’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题论坛在浦东陆家嘴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在论坛上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
法律体制需要不断完善
此次论坛为上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活动周期间的8个主题论坛之一。
原香港证监会主席,现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上海并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有市场经验的专业人员。同时在法律方面还需要更强的竞争力。他表示,目前内地金融市场仍以银行业为主导,而如何提高竞争有效性的关键就要靠比较优势。在商业环境方面,上海的优势在于地处长三角工业腹地。从市场参与角度来看,市场开放是以实体经济为本,进而促进金融开放。而从全面竞争功能来看,法律基础设施一定要达到国际水平,而目前上海的法律体制还不够完善。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在谈到海归人才与本土人才的融合时表示,全球都在走趋同道路。融合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融合,这是目前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窦玉明表示,首先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以业绩说话而不是差别对待,这对海归人才与本土人才的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穆矢则认为,各种人才交汇,才能让优势毫无保留地发挥出来。在这方面,上海显然已做得很出色。但他同时认为,对于众多海归人才而言,最无法适应的估计就是没有法律制度上的“规矩”。
环境适宜人才将蜂拥而至
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黄明在“国际经验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融合”的演讲环节表示,吸引金融人才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要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以及丰厚的薪酬体系,就能使人才蜂拥而至。从目前来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尤其是整个体制建设上面临严峻考验。
黄明表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是让全球资本市场都能在其范围内开展相关业务,也都能在市场上融到资。对于国外商业机构而言,风险并不可怕,它们最怕的还是不市场环境公平。因此,一个完善的金融体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演讲环节,赛富创业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认为,资本配置的低效性为我国的VC、PE提供了巨大机会。就拿初创期项目来说,很少能从银行直接融到资,这也促使其转投其他领域。
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奕表示,从现阶段来看,金融资本与产业已有所结合,然而对于早期项目的支持仍然较少。此外,相关法律法规也较为缺乏,尤其是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的激励政策,但真正能落地的不多。
◇相关链接
2015年全市金融人才总量将达32万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在沪各类金融机构总数达1136家,上海金融业从业人员达到23万,分布于各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和服务部门,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和资产管理等金融业态。此外,金融系统列入中央“千人计划”人才6名,列入上海“千人计划”人才13名,列入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39名,列入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4名,另外还有11名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未来的发展预期目标:到2015年,全市金融人才总量达32万人左右,列入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等海外高层次金融人才100名,金融领军人才200名,持有国际通行的金融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的人才1.5万人,占从业人员比例达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