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环境不明,银行融资依然在纠结中前行。
央行不久前披露8月金融统计数据,当月人民币贷款新增7039亿元,略高于市场预期,但新增对公贷款“短多长少”的格局并未改善。8月份
剖解主要上市银行近年来对公贷款增势之变,可窥见各行融资策略和社会大势变化。记者近日获得的某股份行一份行业内部对比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12家主要上市银行2009-2012(上半年)年化对公贷款平均年增长率在14%-22%,民生垫底,华夏、招行并列首位。
座次排位表明,民生对公贷款增长乏力,传统的投向各类基建项目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对公中长期贷款较少,寄望于拓展“商贷通”快速扩大总体资产规模。华夏虽增速第一,但对公贷款余额仅5778亿元,招行余额适中,增速稳健。五大行中,交行增速最高,为21%,最低是中行的16%。
“对公增速快的基本都是‘铁公基’和政府融资平台项目投放较多的银行,现在此类贷款收紧,大企业多寻求发债融资,各行都转向中小企业贷款,总体对公贷款还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快速增长。”南方一名银行分析人士称。
对公贷款增速分化
对公贷款量的多寡和增速高低,考验着各家银行的政府关系实力和中小企业拓展能力。
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属于第一阵营。截至2012年半年末,工行对公贷款余额最多,达到61188亿元,较年初增加4523亿元。按2009-2012年上半年平均增速核算,其年均增长率为19%,处上市银行高位水平。
交行对公余额21896亿元,但其4年来年均增速达到21%,居5大行首位。 中、农、建的对公贷款余额分别为49844亿元、43949亿元、50712亿元,近4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19%、18%。
业内人士分析称,对公贷款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各类基建项目和地方融资平台的中长期贷款,工行、建行在地方政府关系上有明显优势,累积了大量规模。然而,随着近年来监管部门从严监管融资平台贷款,降旧控新,
工行、建行的优势逐步减少,这将考验其后续的贷款增长动力。
在股份行这第二阵营中,对公贷款分化趋势更为明显。中信银行历来以对公业务见长,今年半年末对公贷款余额达11655亿元,近4年平均增速17%,居中位。
浦发银行亦擅长对公业务,尤在长三角所占市场份额较大。6月末,该行对公贷款余额稍低于中信,为11049亿元。不过,其增速显著快于中信,达到20%。尤其是在2010年,浦发猛增1759亿元,但在2011年新增量又大幅下滑21%至1394亿元,波动剧烈。
业内人士表示,这与去年融资平台收紧有关,部分占比高的银行不稳定性增加,不利于资产的平稳发展。
结构调整增强后劲
招行的情形同中有别。今年6月末其对公贷款余额10920亿元虽处中位水平,但近4年年均增速高达22%,在12家主要上市银行中与华夏并列第一。
不过,该行内部人士称,与其他股份行不同,招行在地方融资平台和国企贷款领域并不占优势,其主要以中小企业贷款打开市场。在金融脱媒日益明显的现时环境下,这样的对公贷款结构更具优势。
继小贷中心模式试点和推广后,今年以来,招行更是在小微企业贷款上下足功夫。招行表示,该行已提出两小战略,对公的客户目标转变为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未来三年这两类客户在公司业务中的占比要达到40%,5年内投放2000亿元贷款专项支持创新型成长企业。
民生银行在对公贷款增速上排位末名,近4年年均增速仅14%。截至今年半年末,该行对公余额9157亿元。在其他银行对公贷款大膨胀的2010年,民生的新增量只有826亿元,只有浦发的一半。
不过,民生在小微领域找到了蓝海。自2009年推出“商贷通”以来,2011年底余额即突破2000亿元,今年上半年又已发放小微贷款180亿元。
9月17日,在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上,民生银行行长洪崎称,该行计划在2012年新增小微企业贷款600亿至700亿元,今年底小微贷款余额将提升至3000亿元。
诚然,对公贷款“傍大户”现象短期内难以消除,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已明确,金融结构调整要取得明显进展,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显著提高。在多名分析人士看来,今后大客户将更倾向于债券等直接融资,银行如不提前着力调整信贷结构,对公融资将难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