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和信诚基金联合主办的2012第一财经信诚基金年度金融书籍品鉴会近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会上提到改革开放是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同时改革开放
以下是潘功胜的发言实录。
潘功胜:大家晚上好。首先感谢第一财经和信诚基金的各位评委将我的这个《大行蝶变》评为年度的金融书籍。我写这本书和我个人的职业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我深度的参与了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过程,所以这本书是我个人十年职业实践写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感悟,正如我在这本书前言所说的在这个过程中的辛酸、压力、焦虑和喜悦,随着时间的流淌而成为过去。
做完这些事以后有一种想写一本书的冲动,同时感觉到也是一种责任。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大的亮点是什么,从02年到12年,最大的亮点是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这个应该是中国经济体格在过去十年中改革最大的亮点之一。所以有必要在这一段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记录下来,所以我把这个书写完了,当时还在农业银行工作,找人民银行的周行长,他是中国银行业改革方案的设计者,请你帮我写一个述,他说挺好,再不写,大家都忘了。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在书的封面上有一个非常简短的概括性战略与策略,博弈与合作,技术与艺术,中国大部分银行的十年改革蕴含太多辛酸的元素,中国银行业经历前所未有的制度变迁,开启现代银行业的进城,金融发展进程充满复杂风险和挑战,改革发展远远是没有终结的战争。
在农业上市工作做完了以后,有很多的朋友也问我,你有什么样的心里感受?我想这种微观的和技术层面的感受会有很多。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说,我有两点很深的感受。第一改革开放是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同时改革开放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过程。今天中国银行业和十几年前的银行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经营环境不太一样,所以我们要解决今天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问题,唯一的路径必须是改革开放。
第二个感受,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度与改革的效果,与外部的环境互为作用。时间关系,我不展开讨论了。
回顾中国银行业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它在改革的速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有一种内在的逻辑顺序。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创造了一个健康的微观金融基础,这样一个健康的微观金融基础对于其他的金融改革,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市场的变化,它应该有所反应,传统的中国国有银行作为一个微观基础,对于宏观的政策,对于市场的变化没有什么反应,所以整个中国金融改革一个重要的基础必须创造一个健康的微观基础,过去十年中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也取得很大的进步。为这些改革,为下一步中国经营体制改革奠定非常良好的基础。
在不就之前,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业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这个规划中它从一个非常系统的顶层设计的角度对未来中期的中国银行业改革战略目标,它的主要任务做了一个非常系统的描述。比如说包括金融要素的市场化的改革,利率的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资本项目的开放,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建立,以及中国金融结构,包括金融的组织结构,金融的业态结构和微型金融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从另外一个结构,整个社会融资的结构,在这里面提出了中国了包括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一系列的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一些主要目标和主要的任务。
应该说在目前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的金融业改革的任务更加繁荣,情况更为复杂。希望我们学术界,我们实物界以及媒体对未来中国银行业改革能够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思想。谢谢大家。
主持人:潘行长问你这么一个问题,当时工行和农行的改制哪个更难?
潘功胜:应该说它的情况有点不太一样。在工行改革的时候,当时是05年的时候,当时我们在改革的路径选择上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当时中国资本市场比较狭小,同时考虑中国银行业在上市以后的质量,境外的资本市场是我们中国大型银行登陆资本市场重要的平台。那个情况境外的这些投资者对中国的银行业不了解,不仅不了解,他所了解的东西都是非常负面的
农行有两点和工商银行不太一样。第一点外界对它经营的模式产生质疑。农业银行是中国农业银行,外界以为他是给中国的农民办小额贷款,它的投资的价值,盈利的模式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的质疑。我在路演的时候很多投资人问到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也是一个男孩,只不过刚生下来的时候父母给起了一个女孩的名,所以大家以为是个女孩子,但实际上是个男孩子。
第二点不一样,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市场波涛起伏,天天见很多经济学家,很多投资银行,你怎么看未来,因为我要寻找一个发行的窗口,跟他们谈。没有人能够讲得明白。那个时候像算命先生算命,资本市场遇到的情况和当时的其他几家银行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确是非常难的。所以能把它做成也是比较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