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之前,我问一位券商资管负责人,你们在做什么?
他说,我们在等。不知道为什么,感觉2012年前10个月轰轰烈烈的创新,到了年末的两个月似乎又发生了摇摆,我们要看看,监管
事实证明,在财富管理行业,监管部门的决心仍在延续。2012年的最后一天,证监会宣布,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私募机构只要符合条件,即可申请开展公募业务。
同一天,基金业协会统计了资产管理类特别会员名单,包括两家保险系资产管理公司、17家二级市场投资的私募、两家PE、4家外资银行和基金。
如果枯燥的数字尚不能说明什么,你可以看到那些公司背后的名字。大部分有意发行公募产品的私募公司掌门人,都曾为公募大佬:原交银施罗德总经理莫泰山;原博时副总蔡明 ;原华夏明星基金经理石波 、孙建冬、张益驰 、杨爱斌、江晖 ;原泰达宏利明星基金经理李泽刚 ;原长盛投资总监闵昱;原富国副总陈继武 .
你还可以看到那个名单背后的机构们:鼎晖、弘毅、瑞银、汇丰、富达。
事实证明,这个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变化甚至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快。
否则我们就将和去年一样,看到一张数年来最无趣的规模排名榜单。天相投顾的数据说,整个2012年,工银瑞信的规模增长了50%左右,建信基金翻了一倍,中银基金增长了132%,民生加银增长了300%。
对于任何一家基金公司,渠道都至关重要。但如果渠道的主导权越来越大,那无论王亚伟 ,还是富达先锋;无论高超投资管理能力,还是创新产品、完善风控体系,对于这个市场都将逐渐失去意义。
如你所知,无论是放开公司,还是放开产品,最终的目的,仍在吸引更优秀的人进入这个行业,提高财富管理水平;而绝非抬高渠道要价,最终令所有公司都成为某个银行的理财部门。
25家新成员的意义,在于他们可能带来更多想象空间。诸如保险渠道的基金销售,一二级市场投资的结合、海外先进管理经验,如果牌照发放顺利,那他们的尝试,应该都会早于现有的基金公司。
现有的基金公司仍然在延续自己的逻辑。2013年的第一个工作日,高良玉正式离开了南方基金 .
据说,嘉实基金的赵学军已经不愿意出席大部分业内的活动,他说,在范勇宏肖风等人纷纷离去之后,老朋友们只剩下自己还在这个行业。
据说,目前1/4的基金经理任职不到一年。
当然,在这样一个市场,资历的作用也正在变得可疑。2012年排名前十的各位基金经理,你此前就认识的也一定不多。
多年以来,有很多位大佬,赢得很多“一个时代的终结”这样的大标题。但是你终究得承认,真正终结一个时代的,不是大佬的离去,而将是新偶像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