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12月,A股涨幅位居全球前列,一些先知先觉的海外资金成为此轮反弹的赢家。
全球资金持续流入离岸中国股票基金、QFII持续加仓A股、RQFII ETF卖到断货……市场
外资囤港 热衷购买A股挂钩产品
2012年7月上线的RQFII A股 ETF,因为是目前海外市场上唯一可直通A股的投资产品,基本没有经历新产品推出之初的“磨合适应期”,直接进入“热恋期”
2012年12月,上证指数涨幅达14.6%,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指数之一。而种种迹象表明,在A股12月行情启动前,海外资金就已开始布局,对A股进行了精准抄底。
据中国证监会投保局数据显示,2012年8月、9月、10月QFII账户对沪市股票的单月净买入额分别为该年前7个月净买入总额的3倍、9倍和10倍。针对沪深300成份股中沪市股票,10月QFII单月净买入额是该年前7个月净买入总额的40多倍。与此同时,QFII开户数也大幅增加。中登公司数据显示, 2012年1月至11月,QFII新开104个A股账户,创出7年新高。其中,仅11月份QFII就新开了12个A股账户。
非常巧合的是,QFII们加速进场布局的时间刚好与A股在底部徘徊的时间重叠。交易数据显示,上证指数自2012年8月底、9月初开始步入筑底期,在底部区域徘徊3个多月,于12月4日创出1949点新低后开始回升,并于年末上演了 “12月行情”。
不仅是一些QFII们成功抄底,囤积在香港的千亿热钱,也踏准了A股的节拍。2012年9月份开始,港汇便出现转强走势,显示有资金流入香港;2012年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期间,港汇更是频频跌破强方兑换保证水平,迫使香港特区金管局启动了27次干预行动,在外汇市场上承接了相当于1071.89亿港元的美元抛盘。这意味着,在A股12月行情启动前,至少有逾千亿热钱被调往香港寻找机会。
“囤港热钱通过地下钱庄潜入内地其实只是媒体一厢情愿的猜测,由于风险太大,成本太高,绝大多数的海外机构,并不会把资金偷渡进内地进行投资。” 香港一家外资行高层告诉记者,“大部分囤港资金短线投资A股,都会选择在香港购买与A股挂钩的投资产品。”
事实确实如此。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第四季度,热钱渗入香港资本市场各个领域,其中A股ETF及其挂钩产品更是因他们的参与热情成为香港市场上最火爆的投资品种。2012年7月份才上线的RQFII A股 ETF,因为是目前海外市场上唯一可直通A股的投资产品,基本没有经历新产品推出之初的“磨合适应期”,直接进入“热恋期”。
“产品推出之前,我们以为海外投资者会需要一段时间接受A股实物ETF这个新事物,但没想到海外投资者对A股的热情比内地投资者高多了。”华夏(香港)董事总经理陈怡达告诉记者,“我们的RQFII额度基本是刚批下来相应的ETF份额就会被抢购一空,现在还有很多大型机构投资者在排队等待申购。”
由于南方、华夏、易方达、嘉实四家中资基金公司在港发行的RQFII A 股ETF持续遭遇“疯抢”,外汇管理局不得不频频为其追加额度。数据显示,外汇管理局实际批出的RQFII总额度已达648亿元人民币,前两批共700亿元人民币预留额度即将用完。其中,2012年4月份中国证监会与国家外汇管理局专门预留用于发行人民币A股ETF产品的500亿元人民币RQFII投资额度剩余不足百亿,已无法完全覆盖南方、华夏、易方达三只基金的追加申请。
当然,海外资金除了在香港市场掀起“A股热浪”外,还被监测到在A股行情启动前持续流入离岸中国股票基金。根据国际基金跟踪监测机构EPFR统计,进入今年9月份以来,离岸中国股票基金连续14周吸引资金净流入,累计规模超过80亿美元。
“虽然由于额度控制的原因,目前QFII和RQFII在境内的投资额只有不到3000亿元人民币,但借助海外发达的金融衍生工具,海外资金已经成为影响A股走势的重要力量。”一家不愿露名的QFII托管行负责人如是说。
品种丰富 借助衍生品间接投资
由于海外金融衍生产品高度发达,投资A股也并非难事。最常见的,就是通过QFII发行的A股连接产品、A股合成ETF以及A股合成ETF的衍生权证等来投资A股
那么,除了大家所熟知的QFII与RQFII渠道,囤积在香港的千亿热钱,以及海外市场上更为广大的非QFII机构投资者们,究竟是通过哪些途径投资A股的呢?
“目前,海外投资者直接投资A股,只能通过QFII和RQFII。”国泰君安国际总裁阎峰告诉记者。但中国证监会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只有200家左右,RQFII也仅20多家获批。国泰君安国际是首批获批RQFII资格及额度的中资券商之一。
“其他数目众多的没有获得资格的海外机构投资者,其实是借助于QFII与RQFII们发行的A股金融产品间接投资A股。”荷兰合作银行股票衍生部董事黄集恩告诉记者。
据黄集恩介绍,对于广大的非QFII、非RQFII来说,由于海外金融衍生产品高度发达,投资A股也并非难事。最常见的,就是通过QFII发行的A股连接产品(CAAPs)、A股合成ETF以及A股合成ETF的衍生权证等来投资A股的。
据了解,CAAPs是QFII发行的一款最基础的A股衍生产品,这类产品其实是一种行使价非常低的美式可转让认股权证,与QFII已购买的沪深A股挂钩,以美元来计价。一般来说,所有指数CAAPs(即与A股指数成分股挂钩的CAAP)均在卢森堡证券交易所上市。
“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CAAPs获取相关A股价格波动带来的收益,但不会因持有CAAPs获得任何A股的实际拥有权、投票权。很多基金公司发行的所谓A股基金,其实并非真正购买A股,而是通过持有指数CAAPs模拟A股指数表现。”香港一家私募基金高层告诉记者。
上述私募所说的A股基金,其实就是在香港市场上广受欢迎的A股合成ETF。据黄集恩介绍,在CAAPs的基础上,外资投行、基金公司开发了A股合成ETF,这类基金通过购买、持有及出售QFII发行的CAAPs,追踪A股指数表现。由于A股合成ETF就像股票一样,买卖简单快捷、资金门槛低、中短线操作容易,该类产品很快在海外风靡,成为最受欢迎的A股投资产品。
安硕A50基金就是香港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一只A股合成ETF。翻查安硕A50基金的资料可以发现,该ETF于2004年11月18日在港交所挂牌,是全球第一只供国际投资者买卖的A股合成交易所买卖基金,上市时管理的资产总额仅约1.7亿港元,而截至2013年1月8日,该ETF资产总额达603亿港元,7年间资产规模飙升354倍;该ETF已发行的基金总量达58亿个单位,较上市时的380万个单位更是翻了1526倍。
“即使今年下半年拥有RQFII额度的中资基金公司推出了A股实物ETF,安硕A50基金依然是香港市场上最活跃的ETF产品。”陈怡达告诉记者。在港股成交很低迷的去年前三季度,该基金的日均成交额也接近10亿港元;去年四季度以来,经常可以看到安硕A50单日成交额超过20亿甚至30亿港元;2012年12月14日A股市场大涨时,安硕A50基金成交额甚至超过40亿港元,占港股当日成交总额的5.5%。
黄集恩指出,与通过QFII渠道投资A股、着眼中长线布局的投资者不同,在香港买卖A股合成ETF的投资者多为中短线投资者,因此可以通过观察A股合成ETF溢价率变化、申购赎回情况,来了解海外资金对A股的短线看法。
陈怡达告诉记者,安硕A50基金在熊市里也能保持不错的成交,与其背后更复杂的衍生产品有关。由于A股合成ETF成交火爆,外资投行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衍生”,推出了与A股合成ETF挂钩的认购或认沽权证(即香港所称的“窝轮”)。
与A股ETF挂钩的窝轮也是海外市场非常常见的一种A股投资产品,它们一般由与A股合成ETF无关的第三方发行,这个第三方一般是外资投行,包括QFII和非QFII。港交所的资料显示,目前活跃在香港衍生权证市场的发行商共有19家,包括巴克莱、法国巴黎银行、麦格里、瑞信、德意志银行、花旗、高盛等国际知名大行,均发行过与A股合成ETF挂钩的窝轮产品。
“窝轮进一步放大了杆杠,让投资者可以凭借少量的资金,利用A股合成ETF价格波动赚取利润,因此深受风险偏好型投资者欢迎。很多时候,窝轮的成交额甚至比其挂钩的A股合成ETF还要多。”一家欧资窝轮发行商负责人表示。
上述负责人指出,尽管到期时窝轮一般以现金交收,很少涉及A股ETF的实物交割,该类经多重衍生的产品看上去似乎已成为一种投机工具,但它仍能影响A股ETF的供求。因为外资行在发行衍生权证的同时,需要预先买入或沽出一定比例的A股合成ETF.
当然,新加坡市场的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也是海外投资者对冲风险、间接投资A股的一个重要工具。
“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选取了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最大的50家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A50指数期货不仅深受需要对冲A股风险的QFII、A股合成ETF资产管理公司、A股衍生窝轮发行商的喜爱,也得到了广大投机者的参与。”黄集恩说。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寻求A股投资的衍生产品发行商即将迎来一个新的追踪标的。沪深港三大交易所组成的合资公司中华证券交易服务已于2012年12月10日推出了首只具有官方背景的含A股跨境指数——中华交易服务中国120指数,该指数由80家流动性最高、市值最大的沪深交易所上市A股以及40家流动性最高、市值最大的香港上市内地企业股票构成。虽然由于推出时间短,目前海外还没有挂钩该指数的产品面世,但已有大批资产管理公司及投资银行表达了强烈的兴趣。
123 下一页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