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金一样,作为贵金属,白银天然就是货币,尤其是古代中国的通货,更偏爱白银。2013年,白银的价格维持在每克6元人民币左右,而黄金价格则为每克大约330元,金、银的价格比例为50∶1以
第一通货
一千多年以来,中国人就与作为通货的白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早在唐代,虽主要货币还是铜钱,但白银也开始在民间作为货币使用了。到了北宋初年,因为四川的成都偏于西南一隅,在五代十国的战乱中没有遭到破坏,工商业在全国较为突出。但当时因为四川位于大宋王朝的国土边疆,政府担心铜钱外流,就不允许其使用当时全国通行的铜钱,而必须使用铁钱。而铁比铜重,不易于携带和使用。于是成都的十六家富户就自发组织了一个金融机构,发行纸币“交子”。
“交子”是中国纸币的鼻祖,其流通范围只在四川境内。到了南宋时期,以“交子”为滥觞的各类纸币开始大量流通,再到元代,纸币也成为政府的宠儿。但与民国时期的法币一样,“交子”等纸币总是在王朝灭亡之时,因为缺乏有效的金融手段和足量的硬通货储备,而贬值相当严重,这一现象成为后世必须要引以为戒的一个金融难题。
到了明代,虽然民间早已开始大量使用白银作为通货,并且铜钱已然只是白银的一种辅助货币,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是强行要发行纸币,名曰“宝钞”。明初,政府规定,1元宝钞值白银1两,铜钱1000文。宝钞流通初期,因发行量不是很大,还能保持其价值。但是,仅仅不到二十年,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宝钞在局部地方就贬值到只有原购买力的5%了。
为了保持宝钞的购买力和价值,朱元璋规定民间严禁使用金、银等金属通货。但是,这一禁令基本对老百姓无太大约束,使用白银成了势不可挡之势。可明朝政府对发行纸币很执着,虽然宝钞早就形同废纸,但其仍然在发行了大约一百多年后,才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大致废除,成为近代之前中国纸币的绝响。至此,没有政府的强行限制,白银出现在中国人吃、穿、用、行和生意往来的每一个细节中,成为绝对第一通货。
白银真实价值
宋、元两代,因银矿的开采量十分有限,白银还不能成为最主要的通货,依然是铜钱的补充通货。整个宋、元两朝共约四百年时间,黄金与白银的比价最高为14.5∶1,最低为6.3∶1,平均为10.3∶1。而今天的金、银比价约为50∶1。可见,宋、元时期,白银的价格比现在高得多。如果以金价来衡量,宋、元时期的白银平均购买力是现在的近5倍。到了明代,虽然白银在民间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但其价值比起宋、元来说,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大为升值。
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市面上1两黄金仅仅只能换4两白银。若单以黄金来作为比较,则当时白银的价格是今天的10倍有余。更有甚者,在明代正统五年(1440年),在山西大同府,1两白银居然可以值0.6两黄金,是现今银价的30倍,这也绝对是中国历史上银价最高的一个特例。
当然,这种特殊时期的局部现象,是由于当时白银供给量严重不足,而黄金的需求量又很低才造成的。山西大同在明代是拱卫首都北京的重要国防前线,大批军队驻扎在此,因为部队的生活消费很大,对作为通货的白银的需求量自然也很大,故而在1440年,受各种综合作用的影响,才创下了银价的中国历史之最。
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白银虽然已是主要通货,但其依然满足不了明代日益增长的货币需求量。所以,从宋代开始,一直到明代,白银的购买力一直在上升,总体上增加了一倍左右。白银越来越值钱,整个明代,每石米的价格平均才不到1两白银。如果把当今中国的米价姑且算为每斤2.5元,那么1两白银在今天可换120斤大米。而明代的1两白银则至少可买150斤大米。更何况,这还只是一个平均的数字,其实在明代中前期,国家太平的大部分时间里,1两白银甚至可以买到近1000斤大米。
以上的比较,充分证明了明代白银的购买能力远远强于现在。同时,也清楚表明,虽然白银成为明代的主要通货,但白银的供给量还是不足,至少它还不能彻底满足明代的生活和生产需求。同时,作为通货,白银相对于纸币“宝钞”来说,能保值,也具有某种天然的信用能力;而白银相对于铜钱来说,易切割零用,而且更值钱,不至于总是要在生活中大量使用。所以,中国人从此开始严重依赖白银这种贵金属。似乎一开始,白银就是中国货币的最佳选择。
依赖白银的后果
从明代一直到近代之前,中国都是国际贸易的顺差大国,这一方面是中国的物产—如茶叶、丝绸和瓷器—对西方的吸引力巨大,另一方面就是中国缺少作为通货的白银,贸易顺差的结果就是全世界的白银都流向中国,以满足中国国内市场对白银的巨大需求。而且,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从明初一直到国民党政府废除“银本位”之前,共五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于白银,中国似乎永远都是一个喂不饱的孩子。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相对于人口和经济总量来说,中国银矿的产银量非常小,而恰恰我们又需要这种金属作为货币。那么唯一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贸易顺差大量输入国外的白银。据著名经济史专家梁方仲先生的统计,仅明代万历元年到明灭那一年(1573—1644年),各国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达到了1亿两。这种很不正常的贸易顺差,至少有两个巨大的危害。
首先是阻碍了中国从西方进口一些诸如机械设备、科学仪器的近代产品,造成了中国对西方近代化的隔绝,使得中国失去了受外部刺激,从而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的机会。其次是****战争的爆发,正是因为中、英两国之间长期的贸易不平衡—即中国的顺差太多而造成的。如果中国不是如此渴求白银,那么从一开始,中国就会尽量多地购买西方的工业产品,而不仅仅只是让西方来购买我们的产品,从而赚取他们的白银。
还有一点,到了近代,西方主要国家都逐步放弃了银本位制,而采用了金本位制,但中国依然恋恋不忘白银,还是银本位。同时,更为致命的是,中国缺少白银,那么白银在中国的价格就高,而相比之下,金价就比国外便宜多了。所以,明代中后期,尤其是近代以来,很多西方所谓的国际贸易商所做的事情,就是用他们本国的白银来换取中国低价的黄金,然后运回本国,再变卖成白银,依此循环往返,获得极大的差价利润。
这样,使得西方地理大发现以来本身就很脆弱的中国金融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并或间接、或直接地造成了明代灭亡、****战争爆发、民国金融危机等中国历史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