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商报,在理财产品存量早已突破10万亿元大关之时,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运行情况、到期收益率信息披露不透明的现象依然丛生。普益财富昨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四季度,纳入排名的100家
普益财富《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2013年四季度)》显示,去年四季度,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达14185款,发行规模约为16.49万亿元,较上季度分别增长5.21%和8.42%。
与发行规模持续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表现令人堪忧。纳入排名的银行普遍存在问题,特别是理财产品的运行信息,有51家银行没有对其运行中的产品披露任何运行公告,占比超半数。其中大部分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存在不少理财产品运行信息披露严重不足的情况。
在信息披露综合得分方面,兴业银行和广发银行严重掉队,这两家银行的排名落到了第75位和第62位,绝大多数股份制银行都存在发行、到期或运行信息中的一项或两项披露不足的情况;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列排行榜前两位,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列第17位、第38位和第56位,这也凸显出国有银行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方面已出现严重分化。
有投资者表示,自己之前购买过某外资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正常来讲银行应该每个月都披露产品的运作情况,结果运行报告“有一搭无一搭”。该行客服曾表示,客户经理应该会定期通知客户产品的运作情况和收益。但事实上,产品运作一年该客户未收到任何客户经理的收益告知。
调查发现,部分银行不仅没有公开发布产品运行信息,即便客户致电客服查询,工作人员也会要求客户直接联系当初购买产品时的客户经理,从客服口中不会得到任何关于产品运作和收益的信息。这进一步加大了银行与客户的信息不对称,也无法对有意申购的投资者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责任编辑:DF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