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金融资本 >> 浏览文章

负面清单将释放巨大改革红利

2015-1-27 7:08:13东方财富 【字体:

  商务部19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此法将实现“外资三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合一,标志着外商逐案审批管理模

式将结束,进入“有限许可”加“全面报告”外资准入新时代。它还意味着,在上海自贸区运行近16个月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外资管理方式将推广至全国,这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一大进步。

  所谓“负面清单”,即“法无禁止即可为”,在划定企业“不能做什么”的底线后,充分尊重市场在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其推广的现实条件至少有三:

  首先,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上海自贸区取得成功。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下,截至2014年11月底,上海自贸区内,新设外资企业2114家,同比增长10.4倍,其中90%以上是通过备案制设立的。

  其次,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体现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正在从投资输入国转向投资输出国。这个重要历史转变要求我们用更加全球化的视野去看待外国投资。事实上,全球市场经济较为完善的国家都采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再次,“外资三法”确立的逐案审批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需要,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4年GDP增速已降至24年来新低,激发市场活力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核心。而激发市场活力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给市场主体释放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国需重视包括外资在内的所有资本,需要全面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厘清政府与企业的边界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早已提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质上是对简政放权、扩大市场主体自由在法律上予以保证。它有利于减少企业和创业者等市场主体在法律空白领域的风险。在该模式下,只有清单明确列举事项的市场主体才不能进入,政府不能在负面清单事项之外设定强行性规范,“把权力关进笼子”,这就可以提高市场主体行为的可预期性,降低其实施法律行为的风险。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下,法律的“空白地带”如果不属于清单列举的禁止领域,那么企业和创业者均可进入,政府不得在事后认定行为无效或违“法”,从而减少在法律“空白地带”中受政府不当干预的风险。

  真正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即用法律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行为是“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而市场主体行为是“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这是两者关系的关键所在,也是判断是否是市场经济的法律标准。

  不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中国的今天能够得以推行来之不易。中国传统比较缺少市场经济的土壤。自改革开放以来,过去更多的也只是把正面清单拉长,现在把正面清单改为负面清单,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实际却有根本差别,它是一种管理逻辑的革命性转变。

  总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必将促成政府从管理型逐步转变为服务型,进而尽可能释放因制度改革而带来的市场红利。此后,企业投资更多是基于对市场发展的判断,而不是跟着政府的产业指导目录和产业优惠目录走。同时,划定“禁区”以后,相比先前的投资审批制度,更能给企业以明确的预期。特别是对目前受限较多的金融创新、专业服务等领域,都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责任编辑:DF154)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