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国家盈利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内生增长动力和比较优势面临拐点已是不争事实,我们需要提升人力资本贡献率来重塑增长动力。
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
然而,人口红利从来不是永久性的增长因素。未来十年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将会逐步衰减,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劳动力成本提升,整体经济进入了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这也就预示着现代工业部门已经不能再用“不变工资制”来吸收“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动下逐步回补,这样工业部门的利润有可能越变越薄,资本形成的增长将会有一定程度的放缓,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减少,中国GDP潜在增长率将出现趋势性下降,这是新常态下最重要的要素结构变化。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在于人力资本的积累。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4》提供的数据,GDP与人力资本总量的比率基本呈上升趋势,表明人力资本的平均生产效率在逐渐提高。特别是随着中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经济重心将实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一般制造业到高科技先进制造业的转换,整个社会对从事单纯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者的需求量相对减少,而对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知识资本的要求大大增强。用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来抵消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经济增速的下滑,并提高国民财富和经济增长质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具体而言:一是通过教育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和延伸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当前,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信息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很大。必须改变忽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偏重高学历教育的失衡现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条件是要先实现劳动力结构的升级,包括进行大规模的农民工培训和素质提高工作,以及注重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以适合未来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即经济增长与就业匹配之外,还要实现劳动力升级与转型匹配。
二是健全良好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市场经济运作中的 “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的一致性和排他性规则”,构建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合理机制。
三是通过社会、养老等保障制度安排创造新的储蓄源泉,以及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扩大人口老龄化时期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存量。新常态时期将会通过加速人力资本形成,彻底摆脱旧有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束缚,真正告别追赶型增长过程中的数量扩张型高增长阶段,迈向质量提升型中高增长阶段。
(责任编辑:DF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