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模式,曾是曹妃甸引以为傲的金融创新。但在风风火火的开头之后,曹妃甸多个BT项目迎来的却是招标后无人投标、中标后无人施工的结局。
《第一财经日报》调查发现,2010年以来BT项目出现前述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对曹妃甸的多个项目,招标人难以提供合格的回购担保。
“如果没有合格的回购担保,钱能否收回就难说了。一般没有人敢干。”一位参与土地、房地产项目开发多年的私募人士对本报称,为防范风险,承建方会对招标人(也称业主方)的资信、还款能力等做综合评估。
BT是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缩写形式,意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由于其向下游融资的效果,BT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及大型工程项目。
2010年,是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正式开发建设的第二年。大规模的投资计划,让曹妃甸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就在此时,承担了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区域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开始大量采取BT模式,为生态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举例而言,作为2010年生态城计划开工的第一批十大重点项目的钻石大厦和信息大厦,就是按照BT模式进行招标建设的。这两栋大厦的招标人就是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
钻石大厦预计投资8亿,占地面积51亩,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是一栋钻石形状的高层建筑。规划主要功能是作为银行总部及金融服务机构的综合办公大楼,希望可以为城市及港口提供便捷、顺畅的金融服务环境。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称钻石大厦的建设,将成为曹妃甸迅速发展的启动器。
信息大厦预计投资10亿,占地面积58亩,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建成后外形将犹如一朵八瓣绽放的梅花,主要功能是为信息网络运营商提供办公场所和高端电子商务研发、销售、展示场所。
两个项目按进度在2012年3月就应该竣工了,但在走遍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后,本报记者并没有发现这两座建筑。
本报调查发现,目前曹妃甸有多个已经进行过招标的BT项目至今没有动工,有中标方称,这是因为曹妃甸的招标人无法提供合格的回购担保。
“政府做BT需要给还款保证,否则建设单位不敢做,也无法去融资。”上述私募人士对本报称,政府的保证方式可以有人大决议、财政局还款承诺等。
2010年12月,光彩四十九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光彩四十九”)和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002060.SZ,下称“粤水电”)联合体中标上述信息大厦和钻石大厦BT项目,中标金额分别为6.32亿和6.12亿。
中标单位除了建设和移交外,也要负责全部建筑安装工程的融资工作。两个项目的工期预计都是从2010年8月到2012年3月。
粤水电证券事务部部长林广喜对本报表示,粤水电中标后并未与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任何协议或合同,至今两个项目也根本没有施工。“虽然具体以后要不要建设现在还没有最终确定,不过看上去很难做下去了。”林广喜说。
“曹妃甸这边两栋楼加起来12亿左右的项目,当时我们跟光彩四十九作为联合体中标,他们负责整个项目的投融资,我们负责项目的施工。整个工程项目,由于招标人一些条件没有达到要求,当时我们就没有签订合同。”在林广喜看来,曹妃甸方面存在太多不确定性。
林广喜还表示,做BT项目,业主要提供一些符合要求的担保抵押。“曹妃甸的项目,我们担心回购的时候出现情况。我们当时也是比较谨慎,所以最终也是进行了控制。”
2011年9月,江苏九鼎环球建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九鼎环球”)以1.39亿的价格中标第三合同段。根据要求,九鼎环球将进行融资、建设和移交。不过,该公司员工对本报透露,最后项目并没有接,合同可能早已经解除。
据林广喜介绍,做BT模式风险防控是重要环节。“为防范风险,对业主的资信、还款计划、建设条件还有相关的一些保障抵押,我们会做综合评估,有选择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