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雨神”萧敬腾来了,但像2012年7月21日肆虐北京的暴雨,终究还是没有下。但由于气象条件可能发生的迅疾变化,却令万云科技着实地忙碌了一阵子。
万云科技是北京市气象局的全资下属企业,它的生意,便是出售各种标准和条件的定制气象信息服务。各种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天气预报软件,至少要按照40万元/年的价格买走这些气象信息用于客户端信息发布,而企业通过万云科技,还可以定制化地获得气象信息服务。
通过万云科技这个气象“经纪人”,在下个月新人结婚的某一天是否下雨,甚至,企业仓库何时会遭遇大雨,你都可以事先知晓,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付费。
不同的费用
不管你的手机里装着“墨迹天气”还是“天气通”软件,它们的天气信息都来自一家——北京市气象局。
从北京市气象局那里,不仅仅可以获得北京一地的天气预报,还可以获得全国各地的天气预报。手机软件公司以每年至少40万元的价格买走这些天气信息,通过手机进行发布。
想跟踪“雨神”的行踪,自然是有不同价码的。
“想两小时报一次还是三个小时报一次,产生的费用是不同的。”万云科技就负责这项“生意”。
“如果和企业签订全年的合同,仅仅是风向、气温和天气的简单预报,每次只收费十几元。”万云科技人士做出报价。针对个人,“我们的收费就会比较低。”
如果有人想知道下个月他结婚的当天,是否阳光明媚,那么在这个月,气象局就能够进行预测。
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最基础的天气服务。
国家气象局掌握的资源更加“权威”。北京维艾思科技有限公司便是中国气象局对外从事专业气象服务的窗口。
几年来,维艾思受到各类企业的热捧。其中两种企业对天气的依赖程度更为明显——空调厂商和服装企业。
在维艾思的官方网站上,显示出各种业务关联公司的“求助”。期货公司和粮食企业来了,想问问天气情况对农作物的影响。
同样,保险公司也来“参见”维艾思,为业务发展了解天气情况。
来得比较勤的是各类大小水电站,想知道丰水期何时到来。
甚至,北京市物价局也来了,想了解天气对物价的影响。空调厂商想知道夏天热不热,服装企业想知道会不会遭遇暖冬。
维艾思通过与原铁道部、交通部、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国家电网、三峡总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大连商品交易所等各大部委和企业的长期合作,分别在航空气象、交通气象、海洋导航气象、水文气象、能源气象、天气风险等各个气象服务领域开展了业务。
这些企业和部门中,有些是付费客户,有些是公益性。
出卖天气信息的万云科技会像企业一样,为被出卖的“雨神”的收益开出****。而维艾思的年均业务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
气象信息市场化的困境
“不仅仅是和北京气象局合作,我们还是非常希望能够和国际气象信息提供商合作。”墨迹天气市场部门李福杰表示,“在国外,这种天气资讯服务已经非常繁荣和成熟,国外知名的信息供应商有着准确率很高的技术和成熟的商业模式。”
比如,对于国外气象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可以有“不同的买法”。
买多少个城市,价格都是不一样的,而和国内的气象局合作则是打包购买。此外,国外的气象信息并不垄断,可以在比较各家之后进行购买。
而且国外的气象服务非常讲究诚信。一位来自法国的留学生回忆,“法国气象局不会随意揣测天气。比如,在法国大罢工期间,气象预报的主持人会提醒观众,因为工作人员罢工,天气预报有可能不准。”
随着中国手机软件用户的增加,像墨迹天气这样的企业也开始为极少数的国外用户提供免费的气象信息。
2004年2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新的《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除了指定媒体,其他媒体需刊播气象预报的,都必须与气象台签订刊播协议;未经许可擅自刊播气象预报,擅自将获得的气象预报提供给其他媒体,未经许可擅自转播、转载气象预报等行为,都将被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此外,按照规定,气象局是唯一有资格公布天气预报的机构。
在垄断环境中气象局获得的先天性优势,造成其服务的意识在减退。
相反,在下游,播报平台之间的竞争却非常激烈。“我们一直在探索新的模式,让天气软件能够盈利。”上述墨迹天气人士表示,“也许机会在于更专业化的服务,比如为渔民提供更精准的预报收费服务。”
天气通为了增加使用者,用明星的声音来播报天气,而墨迹天气也在用实景互动,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对于植入广告,天气播报软件并不看好,“和天气有关的广告比较少。”
“国家气象局政策研究部门也曾经找过我们进行座谈,看看企业需要什么。我们的意见就是不断开放,把数据定价进行分类管理。开放已经是大势所趋。”上述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DF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