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中文版)昨天公布了2013年中国500强企业排行榜。没有任何意外,名列榜单前20名的企业,除了上海汽车之外,清一色是中字头公司。
《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主要通过对中国境内外上市的所有中国公司做定量计算,选择经营规模最大的企业进行排名。尽管有一些大型非上市企业(如华为)未纳入其中,但这张榜单仍能基本说明当前中国企业的实力分布。
可以看出,大型国企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前20强中,见不到一个非国有企业;前30强中,非国有企业也只是零星出现。这样的情形,多年来其实一直在重复着,未见任何明显的变化。
在排名靠前的中字头企业中,又以金融类、资源类,以及电信运营商为主体。这些企业有一个最易识别的共同点,即均具垄断色彩。国有金融部门和大型国有垄断企业长期占据榜单前沿,成为超级盈利“机器”。所谓的“大老粗”阴影挥之不去。不少企业的业绩依靠行业红利、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尽享各种好处。
这样的现状非改不可,是为共识。国企改革的深入、垄断经济的破局,需要看到更清晰的成果。这个问题说了许多年,却是说得多改得少。原因简单:既得利益盘根错节,谁也不愿意跟自己的利益过不去。于是,改革能拖就拖,能不改就不改。
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包括董事会的规范,企业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市场化选人用人制度的改革,等等。这些问题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社会舆论的期待来看,人们希望国企的角色更清晰、垄断问题能有所破解。
一般认为,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由国企占主导,而一般竞争性行业,可以让非国有企业唱主角。现实却是,一些国企所涉领域,明显偏离自身定位,但迟迟不愿意有改革动作,非要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与民争利。直接的后果,导致非国有企业的活力被抑制,一些民资无心恋战情绪甚浓。这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整体活力形成伤害。
同时,垄断国企的改革至今仍没有明显的进步。垄断国企,特别是一些强势央企,在获得资源、融资,以及政策的倾斜等方面,比之其他一些类型的企业,处于不公正的地位。垄断国企也是不少民企进入诸多领域发展的阻碍力量。国企垄断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破口。
将国企问题置于当下这个特定的时间背景下来看,改革攻坚任务尤其显得迫切。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就是依靠改革红利。具体到国企改革而言,这场改革的深入,既可为夯实社保的根基作出贡献,亦可为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事实上,无论从货币政策,还是从财政政策角度看,本届政府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政策工具已经很难运用。国务院此前提出盘活存量资金,算是挖掘潜力。倘若国企进一步改革,亦可为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提供资金“弹药”。
更明确地说,国企应当在竞争性行业中加快退出步伐。在非竞争性行业中,也可适当“开门”,吸引非国资进入。其好处应是多方面的:一是能够激发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引发非国有资本更多的创业热情;二是使得资金能够更合理地得到配置,避免低成本的资金过多流向效率偏低的企业中;三是使不同类型企业逐渐拥有一个更公正的竞争环境;四是促使变现后的国有资金流向民生领域,在财政意义上确保政府职能的转变。
今年年初,国务院国资委曾针对国企改革提出一个“顶层设计”计划。显然,单靠国资管理机构的努力,还很不够。国企的问题,需要在更高层面着眼,加快推进改革。国企角色的厘清和垄断格局的打破,应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财富》中国的这个500强排行榜,算是关乎国企改革的又一个提醒——这个破口不补好不行。
(责任编辑:DF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