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
将建设“国际旅游岛”作为发展战略和目标的海南,却没有诞生一家像华侨城那样的本土旅游地产公司,这是海南岛实体经济薄弱的一个缩影。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自建省以来屡屡错失机会的海南,再次有了比较清晰的发展定位。
“这次目标定得很宏伟。” 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省政协委员李仁君向本报记者表示,规划纲要里面,除了大篇幅的规划旅游业的发展,也列入了新型工业化、物流商贸等,希望借此机会振兴海南的实体经济。
但就目前来看,建设进度似乎并不令人满意。就体现地区经济活跃度的指标之一上市公司的生存状态。海南目前上市公司为25家,比2000年的24家仅多1家。
“上市公司是依托产业发展的,没有群体和数量,就很难产生好的上市公司。”李仁君说。
1. 本土企业发展艰难
1990年代开始,中国从国家战略上开始重视并整体推进海南的开发和建设,一批上市公司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但海南的上市公司自诞生之日起就缺乏实力,大部分都有过度包装的嫌疑。虚构利润、股本不到位、高层违规操作等消息不断被爆出。
以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罗牛山为例,1998年5月,中国证监会查处肯定了罗牛山公司两个造假事实:一是罗牛山公司的实际成立时间和总股本;另外是罗牛山公司成立时的股权结构。2002年,有媒体进一步爆出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利润造假。
这些问题导致上市之后,公司业绩变脸的现象十分普遍。2001年,海南上市公司亏损面高达40.9%,9家公司亏损额达8亿多元。2003年,随着上市公司的退市和重组外迁,海南的上市公司仅剩下21家,出现尴尬的负增长。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并没有使这种情况得到实质性改善。2012年,海南有16家上市公司出现亏损,占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64%。大部分公司亏损幅度大,罗顿发展 、罗牛山、亚太实业等的净利润下降超过70%,海德股份亏损幅度甚至达到了惊人的1130.86%。
“国际旅游岛虽然批下来了,但是没能解决海南大发展的根本问题。”李仁君说,“首当其冲的是融资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南地理位置孤立、产业基础先天不足。”
在融资方面,上市公司业绩欠佳,很难达到在证券市场上融资的条件;此外,海南并没能形成一个很好的金融生态。
1992年至1993年,海南岛房地产经历了从“热炒”到“泡沫破灭”的惨痛。当时的朱镕基总理强力整治房地产,海南发展银行因此而倒闭,一大批商业银行的巨额资金被套牢,形成大批呆坏账,海南从此被贴上了资金高风险区的标签。
从此以后,各商业银行在海南的房贷非常谨慎,建立了严格的风险控制程序。
“这种情况在去年有了些许改善。”据李仁君介绍,2011年,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在海南设置分行,打破了多年来海南没有新的银行加盟者的局面。
但是这离建立良好金融生态系统的梦想还很遥远。“金融行业都是逐利的。如果海南的实体经济没有发展壮大,就不能引来相应的金融机构。”李仁君说,这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除了融资之外,海南薄弱的产业基础和孤立的地理位置,都限制了当地实体经济的发展。许多制造业的原料、市场都在岛外布局,而海南运出运进的成本都很高,这就导致了企业营业成本高企,主营业务很难有起色。
在这样尴尬的处境之下,海南上市公司纷纷抛弃了主业,寻求业务的多元化。“2009年,国际旅游岛推行,首先振兴的仍然是房地产。”许多上市公司都在主营业务中加入了一块房地产业务,海南的实业发展依然乏力。
“从一开始,海南的发展就始终陷入在一个循环型的怪圈里面。”李仁君说。
2. 优质资源外扩寻机
在当前原料、市场、融资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走出海南成为该地大多数上市公司的选择。部分企业通过重组出岛,彻底放弃了海南这个根据地;部分企业则将战略眼光放至全国,甚至全球。
海南航空是一个通过“去海南化”获得成功的样本。收购海南美兰机场,解决生存问题后,海南航空通过不断并购,逐渐完成了由区域性单一航空运输企业到多元产业协同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转型。
2000年8月,海航成功并购长安航空。此后,海航并购的足迹不仅遍及全国,更是延伸至欧美和非洲,先后并购了长安航空、新华航空、山西航空、香港航空、GE Seaco、加纳AWA航空、法国蓝鹰航空、西班牙 NH酒店等。
经过一系列转型调整,海航集团 2012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200多亿元,同比增长15%。总资产由1000万增长到近3600亿元,翻了3.6万倍。
海马汽车 、海虹药业也有类似的布局。纵观海虹的发展史,主要利润来源还是2000年已经开展的医药电子商务,业务主要针对的地区是国内的海南和北京 。近年来,公司传统业务受政策冲击趋萎缩,公司管理层不得不寻找新的增长点。
2009年,海虹控股同ESI合资益虹国际,转型药品福利管理,并将该业务在2012年全面铺开。公司意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医疗福利管理业务,为全国13亿人口的合理医疗提供解决方案。并计划在全国布局,与多地政府部门签订共建协议。
海马汽车近年来却加快向中原地区的发展速度,大力打造以微客、微轿立足的郑州基地,这项战略涉及80亿元人民币的总投资,预期300亿元年营业额、20亿元年税收以及1.8万人就业。计划在2015年前推出近十款新车的海马,今年也将郑州基地纳入乘用车基地规划中,与海口基地一起发力乘用车领域。
李仁君分析,包括海航、海马汽车在内,都是因海南地区的市场和限制,不得不走向外扩张的求存之路。
(责任编辑:DF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