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1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19.84亿美元,同比增长4.9%;6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3.89亿美元,同比增长20.12%(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
有业内专家表示,虽然前6个月我国吸引外资波动性有所增强,但在外界经济复苏放缓的背景下,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对外商投资者来说仍然具有较强吸引力,预计全年吸收外资形势将保持平稳态势。
6月FDI同比大幅增长
东航金融分析师廖料指出:“6月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出现大幅度同比攀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去年同比的基数较低,二是因为中国当前的投资环境依然受到国际投资者的认可。当然,单月数据并不具有代表性,该势头能否延续依然有待观察。”
就分项数据来看,今年1-6月全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保持增长,占比达49%,已然超过制造业7个百分点。其中,分销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2.91亿美元,同比增长33.23%;广播电影电视业、与医疗相关的服务和社会服务业、文化艺术业和交通运输辅助业实际使用外资增幅较大,分别为121.29%、89.79%、153.79%和144.47%。
显然,我国利用外资的结构当前正不断地从以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倾斜。
而对于6月份实际使用外资额的大幅增长,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谨慎地表示:“仅凭6月份当月外资数据出现这样一个增长或者这样一个波动,还不能说外资形势已经回暖,这一波动属于正常现象。”
“需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国吸收外资的走势相对平稳,并且确实逐渐有所回升。从2月份开始,已经连续5个月单月吸收外资保持正增长,这和去年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沈丹阳称。
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上海积极拓展利用外资新领域,文化、卫生领域吸收外资有了新的进展。美国“梦工厂”分别在上海设立了东方梦工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上海东方梦工厂影视技术公司,单这两个投资项目就达到7.25亿元人民币。
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我国利用外资追求的已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甚至不是金额的增长,而是利用外资水平的提高。
“伴随来华投资企业规模的扩大,当前投资领域已经从原有制造业拓展到服务业,且增长最快的是服务业,投资的企业规模和投资金额也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沈丹阳如是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可以看到,以梦工厂项目为代表,当前我国文化、电影、艺术等产业的开放度已经开始有所加大,以前我们的招商引资都是集中在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但现在这一情况有所扭转。”
“外资之所以开始将目光转向文化、艺术等领域,首先是因为这些产业的消费层次和制造业相比更高,即消费文化产品的对象,多以中高净值人群为主。”孙立坚指出,“这就类似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他们并不是拼网点,搞标准的零售业务,而是做高净值人群的业务,类似私人银行等等。由此,个人判断,当前外资进军中国服务业的战略同样是‘盯住’高净值人群。此外,一般制造业是以量取胜,而文化产业往往是知识产权的特点比较多,一个项目的引进通常会伴随高昂的知识产权费用,拼的是价格而非数量。”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券商研究员亦表示,现阶段我国吸引外资正处于结构调整期,低端制造业吸收外资有所减少,现代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在增加;以出口为目的的外商投资在减少,以中国市场为目标的投资在增加。这也意味着,我国利用外资结构已升级到新版本。
仍需警惕套利行为
不过,孙立坚同时提醒:“当前FDI的流入是跟着‘政策红利’在走,并已开始出现‘轻型化’特征,我们需要小心演变中的套利行为。”
“尤其是文化类等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的FDI,无论是投资的额度,还是其中包含的知识产权规格,定价权都不在我们这边。”孙立坚进一步指出,“实际上,有不少跨国公司可能就是利用服务业打擦边球,夸大服务业的价值,调动大量资金进入中国市场,来进行套利活动,用人民币的升值来赚钱。”
显然,作为高附加值的行业,服务业“轻型化”的特点,促使其“无形中的资产”(知识产权)可以大规模地快速进出。而现阶段很多海外的长期资金(FDI)正在中国发生“短期化”的结构变化——它们既是今天中国短期套利投机的主力军之一,也是明天离开中国市场、造成中国内地产业空心化和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始作俑者”之一。
孙立坚表示:“面对目前错综复杂的金融环境,我们的政策建议还是如何想方设法把今天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大量资金,配置到提高我们国力所需要的各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建设中来,从而让海外游资‘无空可钻’,甚至‘入乡随俗,改邪归正’。”
(责任编辑:DF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