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马骏表示,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企业考虑得更多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企业不会说去配合政府的科创中心,政府应该做好为企业的服务,要分清主次关系。
5月20日,由上海经信委、上海市企业联合会等部门共同举办的“2015上海创新论坛”在沪召开。这一论坛的背景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出台在即。
近期,上海市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科创中心建设的意见。例如,上海市市委书记韩正提出科创中心建设要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抓住人才这一核心,关注企业诉求等要求。此外,政府部门和学界举办的各种创新相关活动在进行。
曾参与上海科创中心意见讨论的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上海科创中心意见属于原则性、框架性的文件,将在后续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科创中心建设。
上海的“一号课题”
近期,上海市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对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表意见。学界相关研讨互动也较此前要更为密集。
上海市市委书记韩正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说,科技创新根本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科技成果要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核心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关键是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韩正还要求,要抓住人才这一核心,关注企业诉求。
上海市市长杨雄在5月调研长宁区时也要求,上海各个区县要围绕科创中心打造各具特色创新集聚区。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参与了上海科创中心意见的相关讨论,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海科创中心意见属于原则性、框架性的文件,并没有对企业优惠等作出非常具体的描述,后续还会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措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上述配套措施将包括加强人才服务、国企创新等方面。
“总体来说上海科创中心意见主要集中在五个大的专题,韩正书记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已经提到,另外这一意见也一直在修改,当时我们讨论初稿就觉得相对保守”,张晖明说。
上海市副市长周波此前表示,上海市委2015“一号课题”(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果考虑为“1+1+x”模式,内容围绕5个专题,共有22个方面和54项具体任务。
张晖明指出,在国企创新方面,国企有天然的“体制病”,涉及到人才配套、管理者配备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加强国企创新的关键还是应解决体制机制的方面。
张晖明说,过去上海国企为主体,其实国有企业是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的,比如国企对基础设施、创业环境、硬件条件等方面,但是真正的创业和创新更多要落在个人。“韩正在很多场合多次说过,要让创新者”名利双收“,这实际上是一个根本观念的改变。从体制上来说,还是要回归人性,这是根本创新机制发生的原因”,张晖明说。
此前,韩正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表示,要研究出台更有效的分配激励政策,让人才通过创新获益,把创新成果和个人激励、和企业利益、和城市发展利益完全一致起来。
聚焦企业创新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是什么?在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傅新华看来,核心是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傅新华认为,必须支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加大政府转型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做好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工作,并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5月20日由上海经信委、上海市企业联合会等部门共同举办的“2015上海创新论坛”上,国务院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马骏也认为,创业创新,本质上是一个商业活动,它需要的是有一个好的环境。如果中央的这些改革方案能够落实,那么中国的创新创业环境还会进一步优化。
其中有六点非常关键,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二是完善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三是改革金融,化解融资难、融资贵;四是改革科技,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五是改革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六是加强服务,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
根据马骏的观察,目前在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央主要是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个方面是松绑,通过简政放权,让创业者能够做成事,办成事。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在帮助企业减负。
马骏认为,在目前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面临诸多机遇,包括国内需求升级以及技术革命的巨大机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马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企业考虑得更多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企业不会说去配合政府的科创中心,政府应该做好为企业的服务,要分清主次关系。
目前,上海各区县也在就科创中心建设进行对接,例如,上海嘉定区正在制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并配套一系列的政策,希望通过未来三到五年的努力,形成“集聚一批科技孵化器,一批科技中介的服务机构,一批学术交流场所,一批企业研发机构和总部,一批国家级的研发平台,一批尖端的创新创业的团队和科技人才”的目标。
(责任编辑: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