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要闻 >> 国内 >> 浏览文章

建设通州行政副中心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2015-7-17 7:35:59东方财富 【字体:

“通州升级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传闻终于尘埃落定。

  受访者

  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

  李国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

  “通州升级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传闻终于尘埃落定。7月10日至7月11日,中共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会议指出,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

  会议还确定了北京贯彻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北京按2017年、2020年、2030年三个时间节点,部署四个方面目标任务: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控制人口规模、治理北京“大城市病”,创新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高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在北京城市规划方面,建设行政副中心将有利于改善北京原有单中心集聚的状态,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因建设通州行政副中心而出现新的“摊大饼”现象。

  通州建行政副中心

  区位因素成首因

  为何北京行政副中心要选址通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主要是从通州的区位条件、发展空间、发展潜力等几大方面考虑。

  陈耀指出,相对北京周边区县而言,通州的人口相对集中,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北京北部、西部群山环绕,通州则是以平原为主,很早就建立了快线和轨道交通,和北京中心城区的联络较为便捷。

  对此,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也表达了相似观点。李国平指出,从区位的角度分析,通州距离北京市区较近,北京的发展方向是按照由长安街向东扩展,所以,向东的部分也会承接一些公共服务的职能。出于对承接中心城区的功能、职能和人口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把通州定位为兼有行政功能的新城。

  李国平强调,北京市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对各个区县都进行了一定的功能定位。在对通州的定位中,承接行政职能、成为中心城行政办公职能的补充配套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建设行政副中心带来多重利好北京市政府是否整体迁移仍未知

  专家认为,在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是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那么,建设通州为北京行政副中心,对通州、北京、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主体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陈耀认为,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有利于带动通州的产业发展。随着产业不断发展,更多就业岗位被提供,使更多人实现就近就业,能够大幅度减少“钟摆式”通勤效应。

  李国平也指出,建设通州行政副中心使北京中心城区的功能得到有效疏解,部分人口和功能会从中心城区向北京外围转移。通州主体的部分在六环以外,北京市提出了“严控新增人口,2020年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中心城区力争疏解15%人口”的人口控制指标,通过建设行政副中心,中心城区的人口会有一定数量的减少。

  “建设通州行政副中心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李国平看来,“疏解”主要是对中心城区功能的疏解,但不意味着都要向河北和天津进行疏解,可以在远郊区县进行布局。通州不是城中区,可以通过成为行政副中心的方式,由行政机构起转移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功能和服务转移。例如,带动教育和医疗机构外迁,可以疏解部分北京非首都功能。

  而在陈耀看来,建设行政副中心主要是为了解决和避免北京由于单中心过度发展,造成“大城市病”的问题。陈耀认为,之所以选择通州作为行政副中心,就是要把一部分的行政职能,一部分的功能转移到副中心,培育一个新的增长点。如此,可以带动中心城区的一部分人口、产业、公共服务向副中心转移,起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在城市规划方面,建设行政副中心有利于改善北京原有单中心集聚的状态,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同时,要避免因建设通州行政副中心出现新的‘摊大饼’的现象。”李国平说。

  李国平还表示,由于通州地处北京、天津、河北的交界区域,因此,通州成为北京的行政副中心将使得京津冀三地交流更加便捷,将使北京、河北、天津主要的发展轴线向东部推进和转移。有些企业出于对北京地价或者其他因素的考虑不能进入北京,就会选择河北、天津周边距离北京较近的地方进行资源配置。带动产业、人口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集聚,改善了京津冀的产业布局,有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

  对于北京市政府将有可能迁至通州的传闻,陈耀认为,“行政副中心”和过去讲的“城市副中心”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行政中心既包括中心,也包括副中心。北京市建设行政副中心的目的,是要把北京市行政职能中部分非核心职能转移到副中心,使中心的行政职能得到一定的疏解。“从这个角度理解,建设行政副中心并不意味北京市政府要整体搬迁。”

  李国平则表示,不排除北京市政府迁至通州的可能性。通州作为北京的行政副中心一定会承接一些行政职能,这些行政职能可能是整体职能,也可能是部分行政功能。如果是整体职能,市政府可能会全部迁至通州;如果只是部分职能迁至通州,那么市政府有迁的可能也有不迁的可能。在李国平看来,今后有些行政部门仍须留在二三环以内。

  “控”“疏”结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原则

  会议强调,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要坚持控制增量与疏解存量双管齐下,严格落实各类功能禁止和限制的要求,积极稳妥有序地疏解非首都功能。

  那么,在“控”与“疏”两方面应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陈耀指出,“控”“疏”结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原则。

  陈耀进一步解释,所谓“控”,就是按照北京四大功能定位采取一系列控制增量的办法。北京市对中心城区的人口控制已有一些措施,中心城区新增机构要进行严格控制。所谓“疏”,就是把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进行有效疏解,中心城区一些现有的服务业,包括一些协会、研究机构、金融后台的呼叫中心等都要搬离中心城区。大学本科教育也要迁出中心城区,现有中心城区的大学将主要以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学历教育为主。

  李国平指出,“控”要按照产业发展目录和城市功能定位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对进入北京的企业进行控制和限制,会带来环境问题、能源消耗问题、大量人口和交通问题的企业不能进。但控制不能过于极端,对北京发展有利的企业还是可以进入。新进企业应向五环以外的区域集中,而不是向五环以内集中。

  “‘疏’是将不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与首都的核心功能即与北京建设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四大中心不直接相关,不是主要服务于市民生活的产业向外迁移。”李国平说。

(责任编辑:DF105)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