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互换里程碑式的突破,将人民币国际化向前推进一大步。
昨日,央行透露,经国务院批准,2013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签署了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00亿英镑的中英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英格兰央行、美联储 、欧洲央行是世界范围内最为重要的三家央行,其被冠以“世界央行”的头衔。中国的货币互换遵循了从周边贸易伙伴如中国香港和韩国 ,到关键地区枢纽国家如土耳其和阿联酋,再到西方国家的渐进路径。人民银行与英格兰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不但实现了货币互换由周边国家走向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在上述三家全球主要央行范围内实现了零的突破。
货币互换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国际化步骤,但却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在本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之下考量,此次互换协议的签署,可谓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
三央行“零突破”
货币互换是一种服务于双边实体经济的金融安排,其目的在于促进双边贸易发展,规避金融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和出口成本。
央行称,与英格兰银行建立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可为伦敦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使用,也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的重大突破。”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美元 、欧元 、英镑是全球最为主要的三个货币。这次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意味着货币互换在这三个币种中实现了一个零的突破。
其实,中国对货币互换并不陌生。在中英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之前,中国已经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但这些国家和地区多为周边国家、发展中经济体。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对本报表示,与英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意义在于为伦敦人民币离岸市场提供流动性,扩大伦敦的人民币池子,从而扩大伦敦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业务,同时利用伦敦全球金融中心的有利地位辐射整个欧洲大陆,乃至非洲、拉美等国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宗良还表示,伦敦金融城拥有世界最大的外汇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和碳交易市场,在各类交易方面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英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将推动人民币离岸产品的大发展。
伦敦是世界公认的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其跨境银行贷款占全球总量的18%,场外利率衍生品交易额占全球总量的46%,外汇日均交易量达2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40%。近年来,除了中国香港、新加坡之外,伦敦对发展成人民币离岸中心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2012年4月,伦敦金融城还启动了“伦敦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建设计划”。这一计划旨在将伦敦打造成为西方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并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范围。截至2012年4月,伦敦的人民币存量为1090亿元。
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于2013年发布的一份有关伦敦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报告称,虽然目前在伦敦的人民币存量不如香港,交易量尚小,但如果伦敦推出大量的人民币衍生产品,交易量就可以成倍、几十倍甚至成百倍地增加,甚至成为境外最大的人民币交易中心也不是难事。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算上此次签署的2000亿元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与中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的成员已有20个,互换总额则达到了22125亿元。
“在与中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方面,英格兰央行一直非常积极。”涂永红称,伦敦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受到两方面的挤压,一方面是来自欧元区的压力,法德两国一直希望将伦敦的离岸欧元带回欧元区;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复苏正在吸引资金回流。因此伦敦非常希望能够引进人民币并发展相关业务,以保住其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事实上,对于中国而言,央行与一些贸易往来紧密的周边国家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可以完成双边贸易与投资中的结算安排,大大消除汇率风险,防止汇率变动风险给贸易双方造成的损失。
更为重要的是,在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央行货币互换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推动人民币在境外实现计价、结算和储备的职能,提升人民币的国际接受程度。换句话说,推动货币互换有助于扩大人民币流通范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央行推进货币互换历经有年,从2009年开始,货币互换有加速迹象。从目前已经与中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国遵循了从周边贸易伙伴如中国香港和韩国,到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关键地区枢纽国家如土耳其和阿联酋,再到西方核心国家日本、澳大利亚 、英国的渐进路径。
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曾称,亚洲贸易伙伴和新兴市场国家,更愿意接受崛起的货币,而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央行与中国央行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显示出西方发达国家也逐渐认识和接受人民币。
涂永红则认为,这种货币互换主要是双方的需求。有的国家与中国的贸易规模较大,通过货币互换可以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和进出口成本;有的国家则是出于在金融危机期间需要规避金融风险的考量,希望和中国进行双边本币互换。进而通过投资人民币资产,多元化其外汇储备。
下一个互换对象:美元、欧元?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志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很多地区有比较强烈的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的需求。通过货币互换提供人民币流动性,对于伦敦等地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有积极作用。
“在这个问题上怠慢可能意味着失去未来的一种竞争力。”涂永红称。
在人民币接受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民银行是否可能更进一步,与欧央行、美联储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涂永红认为央行和美联储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可能性不大。他的理由是,货币互换主要基于现实需要。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目前都不存在这种需求。美国不缺乏美元流动性,如果需要人民币,可以直接在市场上买入;而中国的美元外汇储备非常丰富,并不缺乏美元。
“美国可能担心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影响到美元的地位。”宗良也认为,和美联储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近期难以成行。
与美联储不同,人民银行与欧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可能性,情况则有些微妙。
涂永红称,法德是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只要他们仍然力挺欧元,就不太可能这么快与中国签署本外币互换协议,这无异于自己压低欧元。即便法国非常希望能够在巴黎建立欧洲大陆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因为欧央行的投票制,法国也难以近期实现。
涂永红还称,但这会限制欧洲在人民币业务上的一些空间,所以欧央行应该会逐渐在这个问题上放开口子。在确保人民币不冲击欧元的前提下,可能会以某种方式在巴黎或者卢森堡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
“欧洲的卢森堡等地都对人民币很感兴趣。”而在宗良看来,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在欧洲央行的允许下,卢森堡中央银行可能会和人民银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