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合作是最终战胜危机的重要保证,要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稳定开放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
第三届全球智库峰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与会人士指出,靠转型发展走出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经验,各国应在加快本国经济转型的同时,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式作出调整,实现创新发展、均衡发展、包容发展、可持续发展。开放合作是最终战胜危机的重要保证,要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稳定开放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表示,过去400年间主导世界的大西洋世界权力中心现在转向亚太地区。虽然大国间常需保持相互较量,但新兴大国和既有大国可以建立以合作和伙伴关系为基础的新型关系。他建言,美中可以在恢复相关地区秩序、防止核扩散等具体问题上共同合作应对挑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表示,解决当前和未来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不仅需要各国政府共同努力,也需要各国智库提供智力支持,在谋划未来、提出主张、解读政策、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峰会主论坛上,40多位专家围绕“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国际政治格局变化与国际关系调整”等话题发表了精简的演讲。专家普遍认为,面对当前世界的新格局,要开展新的、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以谋求各国和世界更大的发展。
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前执行董事托马斯·伯恩斯表示,金融危机后多国央行实行量化宽松,这导致近期债券收益率下降和出现价格泡沫,需要20国集团加强合作,避免单边行为,考虑全体利益。
印度中国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穆罕默德·萨奇布提出,全球化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现状,诸如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只受几个国家的主导,制定有利于它们的规则,有时故意延迟促进贸易的决策实施,这是不公平的。中国应在国际组织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史蒂夫·欧伦斯认为,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中国,而是气候变化,这特别需要全球合作。前不久美中两国元首提出的构建美中新型大国关系非常必要,希望两国共同应对国际事务,不断开放市场,融入全球体系。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特别指出,“中国威胁论”是对中国经济的误读。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点几乎都是准公共产品,可通过创新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在下半年会有一系列针对国有银行贷款增速过快问题的改革动作,那时全世界将重新认识中国经济。
全球智库峰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为各国智库搭建一个共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的平台。首届峰会于2009年7月在北京举行。本届峰会的主题为“新格局、新合作、新发展”。各国政要、国际组织及国际知名智库共300余人参加了会议,就新形势下的全球合作与发展发表真知灼见。
(责任编辑:DF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