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网5日报道称,自一个月前日本央行启动最新一轮量化宽松以来,日元兑美元汇率就一直在更加快速地下跌,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已跌至1美元兑118日元上方。
“安倍经济学”射出的第一支箭是货币宽松,它一直是日本政府箭筒中最有杀伤力的一支。但履行日本央行经常申明的推升通胀和结束通缩思维(政治人士坚称这种思维导致了消费和资本支出疲软)的承诺,只是射出这支箭的部分原因。射出这第一支箭的主要目的,是要压低日元汇率和刺激出口。其他都是次要的。
这一经过伪装的廉价日元政策的结果是,在近几年来世界贸易总额增长基本停滞的背景下,日本出口额在今年第三季度增长了5.3%。这一数据可谓是低迷时期唯一健康的数据,即使以日本的标准来衡量也是如此。私人消费仅增长1.5%,第二季度下滑18.6%;资本支出下滑0.9%,第二季度下滑17.9%。换句话说,在这段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也为负的时期,贸易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了正0.4个百分点。
日本的竞争对手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日本射出的这支箭。11月中旬,中国央行降息。此举的部分原因在于,对很多借款者而言,中国的资金成本太高。但还有部分原因在于,人民币汇率已较今年早些时候的低点上涨了10%。中信证券旗下里昂证券的分析师克里斯?伍德指出:“如果不是因为黑田东彦表现得像神风特攻队那样,中国央行本不会在11月28日就采取行动。”韩国央行已先后2次降息,最近一次是在10月份。
这表明,全球正进入一个新时期,曾是发达国家刺激乏力经济之利器的量化宽松政策,将越来越多地被新兴世界使用。量化宽松已成为压低汇率的(尽管表面上看是非直接的)最新武器。在全球贸易增长陷于停滞、一国的收益要靠竞争对手的损失来实现时,汇率大战就变得特别激烈。
伦敦小型研究机构警告称:“日元持续走低将对该地区产生影响。韩元和新台币很可能会加速贬值,这让该地区的局面类似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个季度。”
中国的降息尤其令经济学家感到意外。“中国的正实际利差和经常账户持续盈余只会让中国更难策动人民币持续贬值的趋势,”摩根士丹利的策略师警告称,“在中国央行降低汇率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份量的情况下,我们预计全球的通胀减缓趋势将进一步显现出来。”这些分析师补充称,在这种情况下,最为脆弱的货币包括欧元、瑞士法郎、日元、新加坡元以及泰铢。与此同时,预计欧洲央行将致力于更加非常规的货币政策,这很可能会导致欧元贬值。请记住,德国是与日本在第三方市场展开直接竞争,不管是就资本设备(大多数制造商自身的生产都需要这类设备)还是就豪华汽车而言。
与此同时,美元汇率正处于5年高位,经济学家正再次调降对今年最后一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例如巴克莱就从3%调降至2.3%。这突显出下列事实:量化宽松似乎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欧美的经济增速。
将量化宽松作为压低某一货币汇率的首选策略,真的很令人遗憾,因为量化宽松和低利率这一组合对资产价格和金融操作的刺激,远大于对资本支出和实体经济改善的提振。能对实体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是财政刺激。
(责任编辑:DF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