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亚洲国家在2015年初夏表现得更加亲密无间。当中国总理李克强和印度总理莫迪的大头自拍照在网络上流传开来时,引起了无尽的遐想:中印两国联手合作能否引领亚洲国家飞跃发展。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国,早在唐朝时期就已开始大规模的贸易交流。莫迪访华的首站定在与玄奘有密切联系的古城西安。莫迪在微博上也写道:“21世纪是亚洲世纪,亚洲是佛陀之地,此行是加强两个文明古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友谊。印中两国要携手努力消除贫困。”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两个国家开始致力于改革,有关龙象之争的观点就此起彼伏。在很多经济指标上,中国暂时占优,比如GDP总量、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但在中国逐渐迈入老龄化国家的进程中,印度仍然有鲜活的人口红利。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考虑,印度的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和印度都处在重大变革的浪潮之中,需要共同改善人类发展指数(HDI),更需要建设智慧国家和城市。同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其最大的共性在于大力发展制造业,加强经贸合作,开启龙象共舞新篇章。同时两国也有不同的国情。1980年,印度的人均GDP为354美元,略高于中国的339美元。但在2014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7589美元,而印度仅为1627美元。
2014年印度GDP是2万亿美元,如果要实现9%左右的复合年增长率绝非易事。毕竟,印度的短板是投资不足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生产力的商业环境、不良的初中等教育环境及较低的医疗健康水平。印度的识字率是74%,缺电家庭为25%,新生儿死亡率为4.3%,家庭储蓄占GDP的比重为30%。
而中国2014年GDP已达到10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以及第二大进口国,还拥有全球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中国识字率是95%,新生儿死亡率为1.43%,家庭储蓄占GDP的比重为51%。中国还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中国对印度出口640亿美元,印度对中国出口120亿美元。
普华永道在2014年年底的报告中曾表示,“在过去30年里,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这证明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的国家有能力实现持续的高速增长。如果印度能复制这种增长轨迹,将可以在2034年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尽管中国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保持在7%左右的经济增长。印度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据称今年GDP增长会突破7%),依靠的是多元化的教育体制、宽容的文化环境,值得中国人学习。而年轻的人口结构和熟悉数码技术的新兴中产阶层让印度拥有了千载难逢的繁荣机会。用莫迪的话说,“印度有8亿人口在35岁以下,其雄心壮志、精力、事业心和技能将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
实际上,早在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印期间,两国就制定了在印度共建两个产业园区、合作推进印度铁路现代化工程等目标。“我们正在打造全球技术库,准备把印度建成拥有世界一流制造业的现代经济体。”莫迪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更是鼓励两国青年携手,如印度IT业有优势,可以给中国提供产品和技术。
全球制造业正面临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冲击。印度制造业占经济比重只有16%,远低于其他东南亚国家,政府目标是到2022年将制造业占比提升到22%。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上升到19.8%,但制造业研发投入仅占世界的3%还低,后发优势与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如高新技术制造业研发比重,美国2007年就达到16.9%,日本2008年为10.5%,而中国2013年仅为1.75%。两国在制造业的合作、研发上有空间。
世界格局变换交错,拥有全球40%人口的中印在经历着大国复兴的时代,变革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经济史上可谓是前所未有的。正如老子所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但愿我们烹得更小心一些、更精致一些、更谨慎一些,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国家的发展能够与百姓的期望保持同步,比如有更快速的互联网+,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拥有清洁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以及生态的自然环境,社会治安能更加有保障。
中国和印度联合声明中称:作为地区和世界大国,中印同时复兴为实现亚洲世纪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印关系将在21世纪的亚洲乃至全球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印必须在追求各自发展目标和维护安全利益的进程中相互支持,尊重和照顾彼此的关切、利益和愿望。
如果两国能在21世纪减少摩擦、分歧,避免局部战争,共同与周期性经济下滑和结构转型升级对抗,莫迪所称“印中联手合作打造互联互通亚洲梦”的愿望才能成为现实。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和企业界都须建立起公平的商业环境、活跃的创业体系,实现更加开放的政策和制造业振兴。当智慧的神灯已然举起,龙象飞跃的步伐又岂能停止。
(责任编辑: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