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至今,一系列的政策调控下,部分经济数据指标出现了环比反弹。
以最近公布的3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为例:3月利润下降0.4%,降幅比1~2月份收窄3.8个百分点;1~3月份,累计利润同比下降2.7%,降幅比1~2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
其中企业主营活动利润率有所提高。3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65%,较1~2月份的4.9%提高0.75个百分点。1~3月产成品存货累计同比增速为7.7%,较前两个月减少0.8个百分点。
尽管增速仍在负增长区间,但是实体经营的转好使得中国经济的“失速”警报暂时有所缓解。未来如何维持住这样的向好迹象,成为下一步政策取舍的关键。
此时,外媒披露中国央行可能通过直接购买商业银行资产的方式投放基础货币,以此撬动信用投放、拉低全社会的长期融资成本、减缓通缩压力并推动经济增长。这一被称为“中国版QE”的方案很快由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回应没有根据。但是市场对于继续宽松稳增长的预期继续发酵着。
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度强调“重视经济下行压力”,对此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表示:“这意味着政策重心重回经济建设,‘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渠道’,意味着降息、再贷款都可能成为重要工具。”
货币政策仍是主要调节阀
自2014年11月开始,通过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已经成为经营中国“新常态”经济的重要手段。
截止到目前,已经出台了包括两次降息、两次降准等稳增长政策,最近一次央行降准1个百分点更是超市场预期。
多位受访人士看来,受制于财政增长乏力,未来稳增长政策仍会主要靠货币政策发力。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只有2.4%,而2014年同期的增速为9.3%。由于2015年财政预算安排中,提高了民生类支出的比例,在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速出现放缓的迹象下,今年财政收入压力不小,财政政策发力空间可能有限。
国家发改委4月24日举行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在会上表示,去年以来,针对经济平稳运行、发生波动和出现趋势性下滑的三种情况,国家发改委相应制订了三个政策工具箱。
这三个工具箱主要指,在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多出促改革、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当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预调微调的力度就会大一些;当经济出现下滑的情况,就会采取力度更大的稳增长措施。
“即使中国央行直接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信贷等较长期限资产,也有合理性。”申银万国研究员韩思怡最新撰文称。
在韩思怡看来,央行购买资产将是中国式类流动性陷阱下的选择。“传统的降息或降准,本质上仍然是通过市场配置资金。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传统经济需求下降,新兴产业风险极高,市场化的资金配置方式难以达到扩张信用、托底经济增长的效果。需要更直接地促进银行发放信贷,推动社会的信用扩张。”韩思怡称;其次,地方债券供应压力较大,需要资金匹配。今年1.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在即,而预计后面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今年总规模可能在2万亿~3万亿元;再次,经济转型需要适度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和一定的资产泡沫配合;最后,央行维持一定的资产泡沫,对于缓释经济风险、推动经济转型是有利的。
“此前政策刺激如绵绵细雨,落实程度恐未达预期,也未能有效降低利率。传闻‘中国版QE’或将推出,有望成为乌云之后的倾盆暴雨,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托底经济下滑。”海通证券则在研报中称。
(责任编辑:DF160)
1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