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整合将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现象
上海证券报:您在并购领域经验丰富,今后在文化基金的投资上是否会更多使用并购的手段?
张赛美:毫无疑问,并购整合会成为未来我们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现象。
回头看美国文化企业巨头的成长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并购重组史。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文化企业就出现了整合及集团化的趋向,在其后的百年中,与全球企业并购浪潮基本同步,美国文化企业并购重组也经历了五次大的浪潮。这些并购浪潮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周期基本一致,随着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的产生而发生,并表现出与当
时经济技术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并购方式。如时代华纳以及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等跨国大型传媒集团,都是通过不断的兼并收购,跨媒体整合才形成行业的巨无霸,我国文化产业也会重复这个过程。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到如今,旧有体制下分散、无序、低效竞争的局面正在逐渐被打破,跨区域、跨媒体、跨所有制的整合才是大势所趋。文化产业的并购有很多种形式,按是否收购控股权来看,可以是控股权并购,整体收购下来,整合运营;有的是重新注入资产,聘请团队,提升价值;也可以非控股权收购;按行业角度看,可以横向并购,也可以纵向并购。跨国并购相信也会成未来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国门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年万达收购AMC院线100%的股权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未来的并购市场会越来越精彩,要培育几个国际级的大型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整合资源,兼并收购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上海证券报:早年学习历史学,硕士时的研究方向是《方志学与乾嘉学派》,之后却从金融行业一路走来,在投行、并购、直投基金领域均有建树。历史研究的训练是否在投资生涯中为您提供了帮助?
张赛美:我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读大学时选择了历史专业。我是华师大历史系77级的学生,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我们班级里年龄相差最大的有十几岁,这批人对学习的渴望是后人很难想象的。当时的大学是真正的通识教育,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直到今天大家谈起77、78级的毕业生,无论是勤奋还是优秀仍是首屈一指的。之后考入复旦历史系读硕士,毕业后进入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经济史,转入经济领域。不过,我的“根”在文史领域上。历史学是所有学科的起点,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教会了我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冷静、客观、独立思考的头脑,以及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
券商直投基金有多重竞争力
上海证券报:券商直投基金的开放度正在逐步放大,本月出台的《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规范》显示,今后将转为事后备案管理,投资范围也扩大到与股权相关的债券及其他投资基金等。作为第一支获批的券商直投基金,您如何看待这个领域的发展?
张赛美:《规范》的出台进一步扩大了券商直投业务投资方式,对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备案制的设计非常合理,符合这一业务的市场化发展需求。投资范围的扩大,让我们在投资阶段的选择上更加自由。
对于股权投资业务来说,投资者获取的是成长性溢价,成长性溢价是通过企业的不断成长所带来的。我们希望通过投资,不仅给企业带去资金,更重要的是帮助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整合产业链,为公司发展提供各类金融工具,从而使企业的价值得到提升。我们的投资更多的关注成长型企业,投资阶段也会适当提前。《规范》出台,对整个行业的有序竞争是好事。
上海证券报:券商直投基金与一般PE相比,其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张赛美:PE行业是一个没有牌照、没有围墙的行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这个市场上,我非常看好券商直投这个队伍。券商人才储备丰富,从业者素质普遍较高,市场意识都很强,如果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上做得更好,成长空间广阔。
海通高层对直投业务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作为证券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是我们的职责,资产管理就是金融服务,做好直投业务的资产管理,是总公司长期以来的目标。目前在券商系的直投业务领域,海通是走在了行业的前面,无论是开始从事此项业务的时间,还是目前管理的规模,都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我们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设立中比产业基金,是中国第一家规范的、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成为PE市场上的品牌;除此在开元旗下,已成立了三家基金。我们希望能够始终走在市场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