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投资资讯 >> 并购重组 >> 浏览文章

中资企业欧洲并购现状调查更青睐德国案例(3)

2012-7-6 6:52:12时代周报 【字体:

欧洲并购 胜败交错

不过,相比于在伦敦泰晤士河畔买一栋豪装或者去日内瓦扫一些名表,以国家行为前往欧洲投资或者企业去欧洲收购则是一个复杂也敏感的话题。这些新闻早已超越一般的商业公司新闻,往往上升至国家安全战略和地缘政治的话题。

实际上在2008年底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投资者的海外并购序幕就拉开了。2009年,中国商务部出台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为海外并购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加之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态势下持续坚挺,刺激了大批中国企业趁势“抄底”。

不限于欧洲,据国际数据提供商Dealogic统计,2009年中国企业发起的海外并购达到了460亿美元,是2005年的4.6倍。而全年高达38起的公开并购交易,已经超过此前中国商业史上全部并购的总和,以至于2009年被称为“中国海外并购元年”。在接下来的2010年,这股并购热潮依旧汹涌。据统计,2010年全年,中国企业完成了57起海外并购,比2009年的纪录又增长了50%,披露成交金额达294.19亿美元。

欧元区对中国来说既是重要的市场,又是重要的技术来源地,所以在这股并购潮中,涉及欧洲的许多举世瞩目的大型交易不断涌现。

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以及2006年中国蓝星收购法国罗地亚公司和安迪苏集团,就是中国在欧并购的成功案例。这两起收购不仅成功完成了交割,且在通过并购实现企业国际化、开拓国内外新的细分市场、打破技术封锁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既有目标。

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2010年吉利完成对瑞典汽车品牌“富豪”(沃尔沃)100%股权的“蛇吞象”式收购,该交易耗资约18亿美元,创中国汽车行业海外并购新高。吉利许诺通过给予原有经营团队极大自主权的方式,到目前为止维持了沃尔沃的高端市场定位,以此达到交易和经营双赢的目的。

姚树洁评论:“去收购企业的话,目的要清楚。比如你需要特定的市场、技术、资源、管理方式和销售网络。也要看到自己国内的需求。比如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要考虑能否消化。如果这次收购可以直接提高吉利的销售水平和市场份额,对吉利是有利的。”

但是,由于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大多缺乏对海外并购中政治、环保、员工等方面风险的了解,未完成交易的案例也有,双方不欢而散似乎常见于中国企业欧洲收购的案例中。如2012年年初苏格兰皇家银行拒绝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以2.4亿美元高价收购其飞机租赁业务一案等。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