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控股的孵化器专注种子期企业的孵化筛选与投资;自有资金多投早中期企业;旗下基金更关注扩张期、成熟期和拟上市企业。华工创投已然形成一条完整的投资基金链。
在PE界,拥有高校背景的华工创投颇具特色。
经历12年发展,华工创投从一家高校企业成长为中部创投界的明星。因为孵化了众多的小企业而独具特色;创立时的小规模却激发出对小企业的投资热情,以及并购退出的成功探索……
时至今日,华工创投已然形成一条完整的投资基金链。由其控股的孵化器专注种子期企业的孵化筛选与投资;通过自有资金多投早中期企业;而旗下基金则更关注扩张期、成熟期和拟上市企业。
特色之路
2000年9月11日,华工创投成立。注册资金6000万元,实际控制人为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
创立之初,华工创投是一个很典型的早期科技投资公司。“学校成立公司的初衷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之受限于资金规模,公司的投资策略是关注早期,甚至几十万元的项目都投过。”华工创投董事长李娟向《融资中国》记者表示。
“受限于资金规模而关注早期项目”却为华工创投打通了自己的独特之路:设立孵化器为企业提供空间和服务,让孵化器成为华工创投项目筛选的窗口。事实上,华工系几家上市公司,都曾是孵化器的入孵企业。此外,像PPlive、东莞一家做机器人代步车的公司,也是在华工创投的孵化器中成长起来的。
“通过孵化器最后成功转化的案例很多。一些是我们投资的,一些推荐给外部投资。”李娟向《融资中国》记者介绍。
作为6000万元的“迷你”基金确实不禁投。至2004年,3年多的时间,华工创投共投资大大小小20个项目,平均规模都不大,况且早期企业的上市培育需要相对更长的时间,一时间,华工创投似乎遇到了无解的难题。
在局外人看来,背靠华中科技大学,华工创投投资早期有先天优势:一是项目资源,诸如同一血脉的天喻信息和华中数控相继于2011年登陆创业板,一度账面回报率近20倍。二是专业人才资源,能够提高早期项目的风险识别和规范化管理。然而,学校体制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制约的一面,毕竟高校做产业并非高校的主营。加之当时国家对高校产业进行规范管理,高校出资办产业的主导思想是:鼓励技术出资,避免现金出资。
“这让我们很尴尬。”李娟既是华工创投的掌门人,更是创始人,一路艰辛只有她最了解。
一度,股权转让退出成为华工创投的主要盈利模式。
“做投资就要找退出。国内的投资机构基本上习惯盯着IPO这个独木桥,其实在国外,股权转让退出占比也是很高的。我们在早期项目的并购退出方面做得还是有些体会的。”此时,记者面前的李娟不无自豪。
华工创投坚持所投项目的科技特色,即便是项目尚未盈利的早期也能够吸引国内外大的实业或投资机构的目光。比如其投资的企业和某法国上市公司合作,为项目的后续发展雪中送炭,同时实现自己的部分股权退出;再如,成功地将其投资的公司转让给美国嘉吉公司,在美国非上市公司中嘉吉公司稳坐头把交椅,华工创投与嘉吉的策略不谋而合;也有项目转让给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在北京投资的一家生物试剂企业拥有近千家医院的终端客户,被这家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看好,股权转让水到渠成。
“那时还没有中小板、创业板,早期退出主要依赖股权转让,我们主动与上市公司、国外一些实业公司对接,当然要对他们胃口,他们的嗅觉也是相当敏锐的。”李娟表示。尽管被投企业没能上市,但通过股权退出,那几年,华工创投都保持了一个稳健的投资回报。“每个项目的回报都保持在两位数,也基本上维持了早期公司的生存。”李娟说,这在当时已经非常不错了,毕竟国内的投资机构能把并购退出做到这么活跃的还非常少见。
与此同时,华工创投开始寻求突破。为了刺激行业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其中由科技部和国开行主导进行了一些试点,即通过银行资金支持创投平台。最终华工创投竟然率先争取到了这个试点。“拿到的钱不多,因为注册资金只有6000万元,按照规定,贷款不能超过50%,最多3000万元。为节省程序,当时我们拿了2600万元。”
虽然额度很小,但融资杠杆也放大了40%,用这些钱华工创投又做了三个项目。也由此,国开行认可了华工创投这支管理团队。2006年,国开行再次与华工创投合作成立光谷风险投资基金,这是华工创投管理的第一只基金,实际上,这也是国开行设立的第一只直投基金。从此,华工创投开辟了新的通道,通过管理基金扩大规模。
随后,华工创投再次出击,首批获得了科技部和财政部推出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母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支持。当时30多个投资机构申请,最后只批了6家,华工创投便是其中之一。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只是对基金的部分支持,剩余部分的募集还需申请人自行完成。然而,这只基金的募集恰巧遭遇金融危机,华工创投面临极大的募资压力。“当时千万级别的投资人很难找。”李娟回忆。凭借华工创投的努力,2009年科华基金设立,两个多亿的盘子中,政府出资百分之四十多,其余百分之五十多来自于民间资本。
此后,华工创投便一路小跑。很快在江苏、浙江都设立基金。2010年,设立江苏华工创业投资基金,募集资金3亿;2011年,成立宁波华慈创业投资基金,首期资金2亿。这两只基金当地政府只出百分之十,其余皆是民营资本投入。
6000万到11亿
与李娟交谈,宛若只是面对一位和你娓娓谈心的师长。不过,身为创投机构的掌门人,运筹帷幄、决断取舍,虽然谈不上叱咤风云,但的确掌握着十几亿资金的流向。2000年迄今,这位身材娇小的女性,执掌华工创投已整整12年,华工创投也从一家高校企业成长为中部创投界的明星。注册资本从最初的6000万元增加到1.36亿元,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1亿元。
“华工创投公司的女性比较多。做投资,女性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个行业比较苦,女性能吃苦、细腻,更有亲和力……”李娟笑言,“我的性格比较适合做投资,愿意接受新事物。做投资,每一个项目都是新的领域,我很喜欢。”
如今,在李娟带领下,华工创投已从做早期投资、A轮投资发展到全投资链组合投资。
“现在的华工创投已设立多只基金,十多亿规模,这么多资金都做早期投资,管理的工作量就太大了。做早期,周期很长,投资人也耐不住寂寞。所以我们现在的策略是各阶段组合,早期、中期、后期都做。”李娟告诉《融资中国》记者。
目前,华工创投80%资金做中后期,20%做早期,这一早期比例在业内也算较高的。“中后期也是以做A轮的投资居多。可能某个企业有很多问题,但同时具备某些亮点,这个亮点可能使得它具有潜在价值又不易被发掘。这也是我们比较擅长的。坚持这种A轮发现价值的投资,和我们做早期是一脉相承的。”李娟表示。
从创立至今,华工创投投资了60多个项目,退出20个,多是股权转让。2011年华工创投所投的两个早期项目华中数控和天喻信息先后登陆创业板,均为其贡献了超20倍的账面退出回报率,而2011年PE全行业平均IPO账面退出回报率仅为7倍多。“账面净资产接近5个亿,按市值比这个还要高。我们管理的基金情况也不错,其中2010年成立的那只基金,规模3亿元,投了11个项目,预计9个项目可以上市,今年上市1家,明年至少两家,应该没有太多悬念。”李娟自信满满。
做精、做稳、做持久
稳健,可以说是华工创投的一大特点。
“稳健的经营策略其实与我们刚刚成立就遭遇资本市场的冬天有很大关系。”李娟表示。2000年,闻风创业板即将开启,创投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时成立了很多投资公司,最多时达到400多家。结果创业板没开,美国的网络股泡沫倒破灭了,整个资本市场受到很大打击,400家投资机构近三分之一倒闭。幸运的是,因刚成立,华工创投没有什么损失,但因整个形势不好,所以选择了稳健的经营策略。
华工创投团队的稳定在业内是绝无仅有的。但限于高校体制,激励机制尚存在缺陷,有业内人士就曾表示,如何稳住现有的团队,是李娟当下最棘手的问题。李娟对此则认为,“我们的团队都是自己带出来的,选人时要挑适合做这个行业的,要对新事物有兴趣,乐于接受挑战。兴趣所在,待遇可能就是一个次要目标了。”
对于投资经理,华工创投采取“放养”方式。从来不打卡、考勤。在办公一楼有一个登记处,去哪了留个信息让大家知道就可以了。本来每个星期要开一次碰头会,后来忙了就两个星期一次,再后来就一个月一次。“都是项目经理给我布置工作。我倡导目标导向,每个人拿回来多少项目,是谁做的,他们对自己都会有要求。如果没有做什么,自己都会很有压力。全员做项目,这样的体制其实效率更高。”
华工创投没有独立的风控部门。“我们是很扁平的组织机构,所以项目经理都可以来找我。”李娟认为,这样的组织结构设置很高效,不累赘,但每个环节又都有一些关键人物。
“未来华工创投会逐步减持已上市股权,回报投资人及投入设立新基金。深度的增值服务我们会继续坚持。现在很多PE机构在做投资集团,在金融领域涉及领域很广,但我们不打算那样。我们仍坚持在创业投资领域做精、做稳、做持久。同时不会把规模做得太大,以每年发行一个基金的节奏,一般每只基金两三个亿,不超过五个亿的规模。这样既保证投资价值上的精准发现,也能保证管理过程中的精耕细作。”李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