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上市成就了分众的国际品牌建立,帮助分众顺利融资,实现收购聚众和框架等重要策略。”在收到第一大股东江南春发出的私有化要约后,分众传媒一位高管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他同时用“略有遗憾”四个字简单描述了自己的心情。
根据美国投行罗仕证券发布的截至今年6月末的统计数据,自2010年4月以来,有33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宣布私有化。若算上分众等近期提出退市计划的公司,离开美国市场的中国公司数量更多。值得注意的是,盛大私有化,分众传媒宣布“撤离”,似乎意味着中国主流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主动退市已成为理智的商业行为。
主动退市
这已经不仅仅是退市趋势的初显,而俨然成为一种常态。“从广义的积极角度理解,中国公司从过去挤破脑袋赴美上市,到如今能冷静地考虑退市,这种观念的转变显示出中国企业家更趋成熟的双向选择意识。”美国华裔基金经理黄一波对本报记者表示,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是为上市公司提供融资平台和金融服务,无论企业决定上市或退市都应该是理性的商业行为。
从当前各方面的信息反馈来看,分众传媒第一大股东江南春,联手方源资本、凯雷、中信、鼎晖和光大在内的五大创投机构,提交报价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27美元的私有化非约束性建议书,依然偏向积极主动的退市。
有接近江南春的知情人士表示,私有化的驱动力之一可能是分众希望尝试网络化互动广告业务拓展。
分众股价表现也佐证了退市决定或许和低估值并无最直接因果关系,其目前股价不仅早已回升至去年11月浑水机构做空前的位置,走势也较为稳健。
2011年成功完成私有化的哈尔滨泰富电气董事长杨天夫对记者描述退出美国市场后的心情,“能松绑财务束缚和精力牵扯,能专注于企业自身经营,我现在感觉非常好。”
管理层意志主导
罗仕证券统计显示,除了分众传媒,截至今年6月末,有17家中国公司正在私有化进程中,2家终止,还有14家公司已经完成退市。这14家包括中消安、康鹏化学、中房信、泰富电气、盛大、天狮国际,其中近90%公司的私有化交易类型是管理层收购(MBO),环球教育属于战略收购。
在私有化收购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先行杠杆融资,近来越来越多资金实力雄厚的大牌基金力挺,也表现出对公司主动退出后市的看好。
在一些著名的案例中,摩根大通给盛大私有化提供1.8亿美元债务融资;国开行和盘石基金联手给哈尔滨泰富电气提供收购资金和债务融资;贝恩资本、春华资本、TPG等著名基金都活跃在中国公司私有化的交易中。
在分众的案例中,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凯雷、鼎晖等PE机构曾经就是分众的股东,其中鼎晖是公司早期第二轮融资的投资人,凯雷则是通过持有聚众股份之后再成为分众的股东,所以本身对公司的估值情况非常了解。
资本运作高手江南春携手大牌机构,固然向公众表示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和信心,但清科集团分析师张亚男对记者指出,“不要高估资本市场的道德水准,因为资本天性就是趋利的”。
PE助力
在一级股权投资较为低迷且海外IPO市场萎缩的当下,越来越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把目光投向信披相对健全的二级市场公司私有化交易上,这不仅从侧面助推了中国公司积极退出海外市场的热情,也使修正估值和专心公司治理的单一管理层意志附上了另一层交易含义。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已完成私有化的公司中,在董事长等管理层联手机构组成的收购方在宣布时的持股比例多数超过40%,高的甚至超过90%,这给私有化要约收购定价带来发起管理层、提供资金机构和其他股东之间的博弈。
分析人士对记者指出 ,从另一个角度看,管理层对收购定价权掌握更大主动性,更多地站在持股股东的利益角度上,就越能显示对自身公司估值充满信心。
在分众私有化的报价中,每股美国存托股份27美元,折合每股普通股5.4美元,较前一交易日23.38美元收盘价溢价15%,较过去30天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溢价34%。
基金介入也给主动私有化的公司在后路指明了方向:再上市或股权兼并重组。但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尚无境外退市再成功在境内上市的成功案例。清科研究认为,私募股权基金若想以境内IPO形式退出短期内较难实现。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已私有化中国公司董事长对记者表示,考虑到近两年资本市场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短期内也不会仓促考虑再次IPO上市。
另一位境外私募股权基金总裁对记者表示,私有化后的再上市可能存在渠道不畅的因素,兼并重组交易也可能是一个退出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