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多的苦苦等待,中原英石基金公司设立的申请终于正式进入审核程序。最近,在证监会披露的基金公司成立申请信息中,这家基金公司的成立申请材料获得了证监会的受理。
2009年,中原证券、英杰华保险集团(AVIVA)宣布分别出资51%、49%筹备成立中原英杰华基金公司。但三年苦等之后,英杰华保险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证监会披露的情况表明,该基金公司外资股东已悄然变更,基金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原英石基金公司”。
英杰华公司决定放弃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受到海外金融危机的影响,CEO被股东要求下课导致战略进行了调整。
但在这一原因之外,目前基金公司设立漫长的材料申报过程,以及次新基金公司业务的困局已经影响了一些股东方介入基金行业的热情。而一些已经成立的新基金公司,也不再不计成本、大张旗鼓地开展业务,更多地选择了静静地等待时机的到来。
英杰华悄然退出
英杰华公司是中英人寿的外方股东,为英国最大、全球第六大保险集团。中原英杰华基金公司在发起成立时便因其保险业背景而受到市场的重视。
英杰华公司并非第一个进军中国基金行业的保险业巨头,在此之前,加拿大最大的保险公司宏利金融就通过购买股权的方式成为泰达宏利基金公司的外方股东。
与宏利金融采取的收购国内基金公司的股权不同,英杰华公司选择了直接与国内券商中原证券合作设立基金公司的方式进军中国基金行业。宏利集团购买泰达宏利49%的股权价格为1.05亿欧元(当时约10.65亿元人民币),与之相比,设立新基金公司的成本无疑更低。
但是,受到国内基金公司发起成立流程较长的影响,中原英杰华基金从筹备到成立的过程持续数年。而在此期间,英杰华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已发生了非常重大的改变。
2007年,英杰华保险公司新任CEO安德鲁·莫斯提出了一系列战略计划,进军中国的基金行业就是其任期内的举措之一。但之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英杰华的股价下跌30%,而莫斯大肆扩张的“价值倍增计划”进展不佳,该公司的传统业务也节节败退。在股东积累的不满之下,今年5月,莫斯被股东方赶下台。7月,新任CEO宣布采取了与前任相反的“瘦身”计划,其与主营业务无关的16项业务被出售。与中原证券合作成立的基金公司恰是这些项目之一。
据了解,除自己的“瘦身”计划之外,国内新成立基金公司的经营状况低于股东的预期也是英杰华退出的一个原因。
截至目前,国内基金公司已经达到74家,包括中原英石在内,在证监会排队过会的基金公司还有8家。但是,2010年基金公司重新开闸之后成立的次新基金公司的经营状况均不容乐观。受到基金市场低迷的影响,这些公司不仅规模处于行业垫底位置,其成本高企、人员更换的情况也十分严重。
一位新基金公司人士曾不乐观地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此前行业,包括基金公司股东的预期都是至少需要2到3年的时间才能实现盈利,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如果股市继续低迷,这一过程可能将拉长至5年甚至更久。
安石投资接盘
不过,对中国基金市场感兴趣的公司依旧有很多。英杰华公司也很快找到了接盘者。
中原证券新的合作方安石投资(Ashmore)同样是一家来自英国的金融机构,与英杰华的主营业务为保险不同,安石投资自身就是一家投资管理公司,其从事的业务多为股权投资,偶尔也涉足二级市场投资。
安石投资以对新兴市场的投资而闻名,从成立开始该基金就一直对中国市场颇感兴趣。仅有资料可查的案例中,它就曾在2007年购买了北京信托19.9%的股权,并从光大控股手中购买了原雷曼兄弟在亚洲的房地产基金光大亚雷39%的股权。在2009年获得QFII资格之后,该公司管理的安石大中华基金在二级市场投资了中海发展、乐普医疗等多家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安石投资是第一家投资国内基金公司股权的外资PE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