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而言,PE对于经济结构调整、企业重组、效率改善、价值创造、提高就业与投资回报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必须正视PE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杠杆率过高、巨型PE基金监管及绩效分成税率不公等问题。
美国总统大选酣战之际,一向颇为神秘高深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原因很简单:共和党领先的候选人米特·罗姆尼曾是贝恩资本的CEO。罗姆尼具备成功的投资与商业背景,他的经验与专长正是重振美国经济所必需的领导人资质。但是共和党内的竞争对手却拿其PE经历大做文章,如攻击罗姆尼是“黑心”的资本家,他在领导贝恩资本时所做的一系列收购交易不仅是通过解雇工人压低成本来获得回报,而且其个人所获丰厚却只缴纳很少的税,云云。一时媒体议论纷纷,而对PE本就知之甚少的普通选民在政客们的相互攻旰中更加疑惑,自然难辨真假。
PE的历史与模式
专业化的PE产业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当时美国经济正处于世界巅峰,但出现滞胀的苗头,许多上市公司臃肿低效,职业经理人官僚化,与股东利益日益脱节,对股东回报漠不关心,而日本开始崛起成为劲敌。美国学术界以哈佛商学院迈克尔·詹森教授(Michael Jensen)及合作者为代表的几篇关于公司代理矛盾(Agency Theory)的论文引起了人们对于公司治理的普遍重视。一些眼光敏锐的金融家与律师在机构投资者的支持下,运用股权及债务融资收购那些经营不善、业绩平庸的上市公司,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公司重组再造(Corporate Restructuring & Re-engineering)的浪潮。
这一浪潮在里根总统任期内到达高潮,并一直持续至今。KKR、贝恩资本、TPG、凯雷、黑石等一批专业PE公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今天已成为全球性的投资机构。1970年美国PE投资项目仅12个,金额只有区区1300万美元。2007年PE项目达到了2474个,投资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2010年,尽管经济复苏缓慢,市场环境欠佳,美国PE投资金额也达到了1480亿美元。
PE公司的商业模式与投资策略并不复杂。它们从养老基金、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等机构募集资本,设立10-12年期限的有限合伙基金,投资具有良好中长期增长潜力但受到资本制约的企业,如针对财务表现欠佳的上市公司进行杠杆收购或私有化,通过改善企业经营绩效增加价值,从而获取优异的投资回报。
与其他机构投资者如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等专司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业务不同,PE基金不仅投资期限较长,而且是非常积极活跃的股东,通常直接参与介入被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竞争策略与经营管理,投入大量专业资源(包括物色聘任新的管理团队)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率与盈利表现,帮助提升企业价值。PE基金的一个显著优势是把投资人(股东)与管理人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直接持股或期权计划为经营班子提供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核心矛盾。此外,PE控股企业的管理班子可以排除公开上市公司短期业绩压力的过度干扰,专心致志执行中长期的业务发展计划,包括为实现未来成长进行固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