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的操作能力可以狙击一个甚至几个国家的货币,席卷这些国家十几二十年的发展积累,这是金融全球化背景下PE借用金融泡沫工具发力生财的必然,在市场法则的框架内,PE非但野蛮,而且冷酷。
PE的故乡在欧美。
中文的“私募”一词在欧美使用的标准名称是Private Equity(简称PE),严格地说并没有官方的中文对应译法,Private Equity词组中的两个单词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募集、筹集”(Raise、Collect等)的含义,根据PE的实际活动,中国语文中的“意会”被引入对Private Equity的解读,中国资本市场及业内人士乃至于翻译人士们也逐步公认了“私募”的说法。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带有强烈的“中式英语”色彩的译法已经反哺给西方,被部分西方主流媒体接受,部分西方媒体的相关报道中文稿也一口一个“私募”。
在中国,PE是标准的外来和尚,被披上了中国式的袈裟——私募,无论是名称还是行动,都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野蛮人的脚步
美国公认的令PE首次声名大振的行业巨头当属KKR投资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KKR在中国似乎了无声息,但在PE的世界,KKR不可不读。
KKR是亨利·克拉维斯(Henry Kravis)及其表兄乔治·罗伯茨(George Roberts)的事业,俩兄弟出身一个俄国犹太人移民家族。
1976年克拉维斯和罗伯茨俩兄弟与他们的职业导师:他们在贝尔—斯特恩斯的部门主管杰罗姆·科尔伯格一道炒了东家的鱿鱼,合伙开办了自己的“三人帮”公司。这家“三人帮”是典型的PE,八个投资人,每人每年向“三人帮”公司交5万美金的管理费,然后每笔生意抽取20%的利润和1%(后来上调到1.5%)的管理费。一场重病导致科尔伯格的退出,令俩冒险家更加肆无忌惮,KKR从此正名为“二人帮”,KKR三个字母中包含了兄弟俩的姓名成分。
1986年KKR完成了迄今也堪称壮举的杠杆式巨型并购案例:KKR以300亿美元的规模收购了美国食品烟草业巨头RJR-纳比斯科(RJR Nabisco)公司。排除通货膨胀因素,以不变价计算,KKR的这次并购规模至今无人超越。
在这个并购案中,KKR有几个被外界视为极野蛮的行为:一是为拿下RJR-纳比斯科大肆举债;二是用高额回报拿下RJR-纳比斯科的高层;三是拿下RJR-纳比斯科后根本不从事本业经营而是转手倒卖。
KKR的空前成功赢得了“野蛮人”的盛誉而名垂华尔街青史。
PE的发展壮大之路也是全球化资本市场成型和膨胀的过程,PE搅动全球经济的能力已经无法回避。
以KKR为代表的经典PE模式在产业界的实体身上施展资本的法力,而以各色各样的金融衍生品投资基金为代表的PE模式展现的则是类似于“经济战争”的威力,其效应更加野蛮。
1997年3月,对冲基金巨头索罗斯看准泰国因为连续几年巨额贸易逆差而支出大量外汇,导致泰铢虚高,认为利用金融衍生品交易狙击泰铢获利时机已到,开始筹集资金大肆介入泰国货币。是年5月,索罗斯联手其它西方对冲基金大举抛售泰铢远期合约,做空泰铢。泰国政府拼死一搏,泰国联合新加坡动用120亿美元联合吸纳泰铢,同时大幅度提高利率100倍以上,成功捍卫泰铢汇率,索罗斯等损失3亿美元。
等泰国政府的三板斧砍过,索罗斯认为不过尔尔,遂卷土重来,利用PE集资效率高的优势,短期内在全球用各种途径筹集大量资金(包括出售美国国债),6月份继续攻击泰铢,泰国政府可动用的区区300亿美元外汇储备形成的战斗力瞬间土崩瓦解,索罗斯大获全胜,1997年7月24日,泰铢兑换美元创下32.5:1的历史低位。一进一出之间,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阵营获利无数。
接下来,对冲基金的野蛮脚步践踏了东南亚诸新兴经济体的货币,马来西亚的林吉特、印度尼西亚的印尼盾等,引发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东南亚诸新兴经济体损失惨重。
但PE这个野蛮人在狙击港币的时候被绊了个跟头,因为香港的背后站着中国大陆,索罗斯等以惨败告退。
对冲基金的操作能力可以狙击一个甚至几个国家的货币,席卷这些国家十几二十年的发展积累,这是金融全球化背景下PE借用金融泡沫工具发力生财的必然,在市场法则的框架内,PE非但野蛮,而且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