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欲入股郭敬明的最世文化,如果是冲着他的名气而去,那要认真评估风险了。
穿着休闲衬衫、戴着香奈儿棒球帽,郭敬明如约来到上海静安区的一个咖啡馆。最世文化公司的办公室就在楼上。2009年,郭敬明跟几个伙伴一起创办了这家从事文化出版的公司。今年早些时候,《福布斯》杂志推出“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郭敬明入选并排在第八个。创业家成为他最新的身份。
眼前的郭敬明看起来比照片中更娇小,皮肤白皙,讲话条理清晰也不失煽情。作家、创业家、明星,相信任何一个接触他的人,会首先把他当作一个明星。
明星意味着超强人气和号召力,这是普通作家与企业家无法企及的资源。最世文化的成功基因里有多少郭敬明个人魅力的成分,这很难说清,但有老板的天量“粉丝”作为基本盘,公司的初始平台就比别人高出一大截。
在这个资本过剩而好项目稀缺的年代,嗅觉灵敏的投资家不可能忽视这样的公司。郭敬明在接受《陆家嘴》记者专访时很坦率地说,他确实接触了一些投资人。
“与PE的磨合到了比较后期的阶段。”郭敬明说。
明星结盟资本,郭敬明并非“先进分子”,几年前,红杉资本的沈南鹏就看中了著名主持人李静,为她量身打造了乐蜂网。在国外,好莱坞著名女星杰西卡·阿尔芭(Jessica Alba)在风投的帮助下创办了婴儿用品网站Honest,风头正劲。
但明星效应也是把双刃剑,过度依赖个人名气打造的商业模式能走多远,并非所有投资人都对此有信心。“我们不会选择这样的项目,他可以去设立别的公司,但投入的钱只会留在那家公司。”一位PE界的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小四”创业记
对于大多数80后的人来说,郭敬明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他和韩寒一起都是80后作家的代表性人物。
2003年,还在大学读书的郭敬明出版了玄幻小说《幻城》,据称当年销量达到84万册,这个四川男孩一时名声大噪。此后,他经常被邀请参加很多社会活动,因此也比同龄人想得更多。郭敬明说,那时候很多人也会对他提出意见,比如“哎,小四,我们来做个什么吧”。由于网名“第四维”,郭敬明也被大家称作“小四”。
于是,郭敬明在大二的时候就已经创业了,和几个同学一起搞了一个工作室,出版名为《岛》的主题书。到2006年,郭敬明成立了科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再接下来就是2009年开始的最世文化。
郭敬明说,最早也没有想到能发展到现在,如今,最早一起在工作室努力的朋友,有两个人已经成为了最世文化的副总裁。
目前,最世文化主要盈利来源于每个月出版发行的图书及杂志,其余还有一些旗下作家的商业代言或者作品改编等。郭敬明说,今年他们的目标是实现3000万元的利润。
作为收入来源中比较稳定的一块,最世文化目前经营5本杂志,其中最畅销的是《最小说》;帮旗下作家出书的收入有时候会在整个经营中占更大的比例,但时有波动。
编辑、制作以及设计是最世文化的核心部门。目前他们有近90个签约作家,作家被分派到编辑手下,除了一般的责编工作,编辑也需要帮作者负责联系出书和采访等,这样的方式听起来有点像是娱乐公司带艺人的经纪人。
郭敬明将自己从作家到CEO的转变,归因于兴趣使然,不仅仅是专注在文学创作上,对商业本身以及图书行业的热爱更为重要。他说自己并没有对商业经营感到累或抵触的情绪,同时从谈话中也体现出他自身对于图书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我始终相信这个行业会越来越少,但它一定会存在着,可能会变成一种精神领域的奢侈,也许我会成为一个手工匠人,流传到最后成为了不起的手艺。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也不拒绝科技,不断地跟很多电子网站合作,包括我们开拓的新领域,那是完全依赖于科技的一个新领域的产品。希望可以尽我的能量让这颗夕阳坠落得缓慢些。”郭敬明说得有些动情。
PE抛出绣球
嗅觉灵敏的投资者找上门了。不久前拿到外商股权投资企业(QFLP)资格的一家外资PE对郭敬明的公司抛出绣球,他们很看好作家出身的郭敬明在商业领域的表现。
郭敬明告诉本刊记者,他最近接触的投资人,除了两家外资PE之外,还有一些国内资源企业的老板。
为了达成协议,PE与郭敬明交涉了相当长的时间,差不多有一年半到两年。长时间的接洽让郭敬明也感受到对方确实认为最世文化是个好项目,因为投资方也跟他说从来不会在一个项目上耗这么久。
不过,他们目前仍没有到最终签约的那一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PE的外资身份,因为这可能对将来最世文化上市造成一些麻烦。
郭敬明认为他们的公司以脑力成本为主,资金的需求并不算大,因此相比单纯的财务投资人进入公司,他更希望的是那些有资源整合能力的机构。
“现在谈的一些基金,旗下的LP大都包括了电影、电视以及广告等可以和我们合作对接的平台。”郭敬明说他们需要更多的外部资源来支持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郭敬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规划也包括了上市这个环节,但他说最世文化还是个原生态的小公司,因此在管理制度、公司结构以及符合上市标准的许多硬性指标上需要专业的团队来帮忙。但外资背景让他犹豫,因为最世文化从事的是内容出版,这会让他们在将来上市的时候多一些不必要的流程。
郭敬明直言自己在与PE的谈判中是个强势的人,这与他看上去文弱的外表反差很大。即使是打算引入投资人,他也要掌握最世文化的话语权。
郭敬明说,投资合约的一些条款谈到后期已经算是特例,而最终他可以使对方认可他的意见,正是由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先考虑怎么保护自己的公司,这给投资人安全感。
明星效应双刃剑
常有投资界的人谈起经验的时候会说,投资一家公司就是投人,这话对于郭敬明大概特别合适。郭敬明的个人价值和魅力是最世文化吸引人不可或缺的因素,不仅是投资人,也包括那些购买最世文化产品的人。
郭敬明也深知这一点。最世文化旗下最畅销的杂志《最小说》刚开始发行的时候,郭敬明在上面连载自己写的小说以吸引人气。“一开始粉丝效应肯定是有的,人家都不知道你这个杂志是什么,只知道它是郭敬明做的,冲着你的名字去买。”他说。
个人魅力有时能起到神奇的作用,郭敬明提到,他的读者有一两百万,即使是其中一半的人慕名来买杂志,销量也是很惊人的,这也是他做事比别人容易成功或者简单的原因。不过杂志是每个月都要出的,如何吸引人持续消费和购买下去,就成为真正要花心思去思考的事情。
成效已经有些体现。“现在我在上面已经不写文章了,但是别人还是愿意购买,每个月出了都去追,这说明已经稳定下来。”郭敬明说。
还有一组数据可能也可以表明郭敬明在个人与公司的价值平衡中做得还不错。最世文化新推出的杂志《放课后》在第三个月就卖到了18万,而这杂志是针对初中到小学年龄层的读物,这批人显然并非主要是郭敬明10年前的粉丝。
尽管目前郭敬明和他的最世文化看上去很不错,但最世文化毕竟不是郭敬明的个人作品,而是一个商业化运作的公司,因此投资人的疑惑是,如果他离开这家公司怎么办。有投资人就说:“我们不会选择这样的项目,他可以去设立别的公司,但投入的钱只会留在那家公司。”
对于个人的依赖度太强,终究会成为一层制约,在文化产业领域,即使是那些出名的大导演,也没人保证他的下一部片子一定能火;而推出的作家,也不是每一个都能成才。
郭敬明也承认,他个人的价值会是问题,这也是最世文化以后肯定要应付的一道难题,他现在正在尝试将自己往幕后的运营者方面转型,并把自己带来的收入降到占公司整体收入的30%以内等。
除此之外,郭敬明的名气本身不仅仅是正面的,不喜欢他的也大有人在。他遭遇的不少负面新闻,比如作品抄袭的风波,让他背上不少骂名,甚至买车买名牌也被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