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寇建东 3月27日,吉利控股(0175.HK)在联交所突然停牌,《中国经营报》记者随即与吉利取得联系后被告知,董事长一行高层去了国外,下午就会有消息。 27日中午12∶00,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大厦,在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和新南威尔士州部长等中澳两国政府官员的见证下,李书福大笔一挥,签下了吉利海外并购的第一单。 在这份总协议金额为2.571亿港元(调整后最高不超过3.147亿港元)的协议中,吉利拥有全球第二大变速器生产厂商澳大利亚DSI公司绝大部分业务资产,包括生产设备、厂房以及最为核心的产品知识产权(包括商标、专利、电脑程序等)和研发中心。 DSI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自动变速器专业公司,其产品覆盖了四速和六速前后驱动及四驱扭矩自动变速器,为福特、克莱斯勒及韩国双龙等汽车公司配套,目前正在研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八速前后驱动自动变速器、DCT双离合变速器及CVT无级变速器。 2月16日,吉利集团主管技术的副总裁赵福全和另外两名持中国大陆以外护照的技术高层登上了飞赴澳大利亚的航班。“这样做,能节省些办签证的时间。”此时的吉利,已感受到来自竞购对手的压力,而如果能把DSI纳入怀中,则无疑能补上吉利在高端变速器领域的短板。“小排量小扭矩(变速器)吉利有,但缺大排量大扭矩的(变速器)。”杨健认为,机会就摆在面前,“DSI刚好是这方面的强项。” 赵福全等抵达澳大利亚的那一天正是DSI宣布破产的日子。经过对工厂的考察和对当地政府及托管公司的拜访,初步信息反馈到吉利杭州总部,“DSI的产品和吉利目前自主研发的产品有很大的互补性。” 2月25日,杨健带领吉利研究院的高管再赴澳大利亚。此时,吉利并购DSI已进入实质程序。在请示李书福后,杨健很快便在当地找到了涉及收购的法律、会计及并购事宜的第三方公司。其中,律师行为麦肯锡、会计师行为安永、并购顾问公司为洛西尔。请全球知名的咨询顾问公司为自己服务,“吉利早就有所准备”。 3月1日,杨健离开澳大利亚,留下两名高管继续对DSI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回国后的杨健立即向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上报收购事宜。好消息不断传来。国家发改委在第一时间批准了吉利的这一并购动作,而联交所也对吉利利用国际资本完成此次收购给予了法律上的肯定。3月下旬,李书福亲率吉利高层飞赴澳大利亚,正式拉开了吉利并购DSI的大幕。 “董事长那次去主要涉及的是收购价格及管理团队和员工的安置。”其中,在收购价格及未来公司治理这一最为敏感环节,吉利遭遇到来自印度公司强烈的竞争。“印度那家公司当然有他们的优势,但吉利的优势是,能把DSI和整车厂(即吉利)捆绑在一起。”李书福给出的收购思路是,在成功并购DSI后,利用中国的成本优势强化DSI既有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利用吉利作为主机厂采购需求的规模优势,保证DSI产品销售运营的持续性。 不过,对于海外收购,中国企业并无太多成功的案例,恰如联想之于IBM和上汽之于双龙。“我们的确对这次收购进行了评估,认为(这次收购)风险已降到了最小。”杨健依然肯定地表示。 4月19日,又一批吉利员工飞赴DSI,进一步完成各个职能部门的对接工作。“吉利计划用半年的时间完成和DSI的配套,并成立一家与DSI的合资公司。”杨健透露,今后,DSI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向包括福特及东南亚车企配套的业务;而即将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成为内地车企的主要供货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