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商圈而非shopping mall
仅定位在shopping mall只是一个地产商,是招租,商圈则是形态多元化
《21世纪》:你如何定位天猫?
张勇:现在,天猫的定位已经比较清晰。对内,是阿里巴巴集团在实物消费领域的主战场,承担着B2C电子商务发展的重担。对外,天猫将打造成一个多元化、时尚,品质和服务都非常好的时尚虚拟商圈。特别强调的是,它不是一个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的翻版,更像是商圈,如上海的徐家汇、北京的CBD。
《21世纪》:在“商圈”和“shopping mall”两种不同商业模式下,产品和服务将有何差异?
张勇:如果仅仅定位在shopping mall,那就只是一个地产商,是招租。商圈形态多元化,有百货商店,专卖店和超市等各种类型的零售业态。我们最初从店铺入手,目前已可看到商圈的雏形。
《21世纪》:丰富、多层次的百货定位离不开对用户数据的深入挖掘。对此,你们是怎么做的?
张勇:对。业态不同,用户群的层次也不一样。互联网购物不需要物理区隔,所以,非常容易通过数据挖掘,对人群进行定向。如今,已经有很多定向模型在网页上跑。用户的浏览、消费痕迹等内容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用户的不同消费偏好。目前,不同人看到的网页已经是不一样。最终,我们希望能做成一个“千人千面”的商圈,也就是说每个消费者的个性化购物需求都能够在天猫上得到满足。
《21世纪》:“天猫”更名时间不长,你是否已经能感受到更名带来的变化?
张勇:能感受到。从内部到外部,大家更清晰认识到它是一个独立的网站。品牌的建立对于建立用户独立认知非常重要。但我认为,作为一个品牌,关键不是说你光嚷嚷说我是谁,重要的是你对用户意味着什么,当用户来了以后,能否让他真正感受到体验的不同。
《21世纪》:这一项挑战本质也是制定标准或者规则的挑战。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张勇:市场的合作伙伴众多,但各自为政,良莠不齐。我们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否则需求方选择合作伙伴、服务商的成本太高,这是我们看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最近会改变的问题。我们将根据这些人原来运作店铺的能力或服务效率,进行分层、管理。我们只有倍数强弱的差别,但不会主导客户只能用谁的产品。
《21世纪》:你怎么理解去年十月份淘宝商城新政后,小卖家的集体反抗事件?此前,你们所运用的手段可能认为最有效,事实证明并不是完全有效。这个手段之外,你们会有哪些辅助的措施?
张勇:随着专业B2C的发展,它的定义会更加清楚。首先,希望到商城来的企业,是一家真正的企业,而不是只有一张营业执照的人。第二点,对它的经营规模有基本的定义。
这也是那个规则调整的原形。我收年费,然后你做到这个规模,我把年费返给你。我要你有一个保证金,这个保证金不是我的,是用来做赔付用的,就是你给消费者更多的安全感。今天回过头来看,新政的调整是有必要的。但这个过程中,既然已经引起那么大的反响,我们也要反思是不是能够做得更好一点。不过,这不代表说,我们不要去规范这个市场。打击假货,对商家分类管理是一个决心,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就会被市场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