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被国内PE界反复讨论的经典案例,猜测很多。主导人黄煜向理财周报解开谜团
理财周报记者 欧阳梦雪/文
从江西博雅生物(300294)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以来,这家公司就被PE/VC界人士反复讨论,没有人想到,数年之后,高特佳居然将这家公司成功运作上市。
“这跟运气无关,我们一直在为上市做准备。”深圳市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黄煜说。他亲历了这个项目的始终。作为一家血液制品公司,2008年时,博雅生物遭受“灭顶之灾”,当时,有六位病人可能因为注射博雅生物的产品而导致死亡。
2007年,高特佳投资博雅生物。而不到一年之后,这个项目深陷信任危机,公司不得不停产。
而关于博雅这个项目另一层的疑问则是高特佳为什么会控股这个公司?严格意义上来说,高特佳对博雅不是一次投资,而是一次收购。当时博雅的大股东寻求的并不是一个投资者,而是因为产业调整要卖掉这家公司。作为一个投资机构,高特佳收购了博雅85%的股权。
放眼整个PE/VC行业,愿意主动收购一家公司成为控股股东的案例几乎没有。深圳一家创投的合伙人曾经猜测,高特佳是在投资博雅之后触发了回购条款或者大股东有突发状况,高特佳才不得已成为控股股东。
主导整个项目的黄煜解开了一切谜团。黄煜说,几年之后,这将成为值得仔细书写的经典案例。
两个月收购博雅
“我们将以博雅为支点,对整个行业开展整合。”
高特佳集团的办公地点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写字楼所在的区域是市里有名的商场,海岸城。当记者走进黄煜的办公室,博雅生物的董事长徐建新正坐在黄煜的办公桌前。
得知采访意图之后,徐建新站起来,以轻松的口吻笑着说道:“我在汇报工作。”
徐建新高大,热情,而黄煜,儒雅,温润如玉。他们认识已经快五年。
2007年10月,高特佳听到了关于江西博雅即将出售的消息,于是第一时间派出了团队去江西抚州做尽职调查。“有专门的团队过去,我没去。”黄煜说。
从开始调查,到最后签订协议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当时有媒体认为我们太仓促了,但是其实我们对这个行业已经有很深的认识。”黄煜接着说道,“尽调只是为了解决一些法律、财务上的问题。”
2007年12月,合约正式签订,高特佳以1.02亿元的价格收购博雅生物85%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而高特佳也首次以投资公司的角色控股一家公司。“收购价格并没有谈很久,卖方提出一个价格,我们觉得合适,就答应了。”彼时,高特佳也并未遭遇收购的竞争对手。
收购完成之后,高特佳集团董事长蔡达建兼任了博雅生物董事长约半年时间。高特佳这边派驻了一个财务总监去博雅生物。
博雅的董事会共有5个席位,高特佳获得2个席位,管理层握有剩下席位。“后来董事会增加到7个席位,我们还是没变,有两个席位。”
谈成一次收购的时间不过两个月,而“两个月”的背后是高特佳对PE模式长达数年的探索,“我们去投别的公司,总是会谈被投企业的商业模式,而我们同时也在探索PE的商业模式。”
这种探索始于2004年。高特佳集团最早由国泰君安发起设立,曾经被视为典型的券商直投模式。而现在,高特佳的股东则包含了国企、民企以及管理团队。
“最早我们希望控股金融机构。”黄煜介绍说,高特佳曾经试图发起设立保险公司。到2006年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控股金融机构的实力不够。”
而恰巧这时,高特佳在2004年投资的迈瑞医疗国际有限公司在2006年赴美国纽交所上市成功。
借由这一契机,高特佳的思路从控股金融业开始转移到医疗行业。“我们希望做成的模式是金融资本与产业知本的结合。”黄煜总结到,“金融资本指我们的核心团队,我们对资本市场非常熟悉。产业知本指对一个行业的了解,对企业经营环节的把控能力。”
博雅生物就将成为高特佳的一个平台,“我们将以博雅为支点,对整个行业开展整合。”黄煜说:“一个行业能够开展并购整合的先决条件是行业集中度低。血液制品正是这样一个行业,全国共有33家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只有约3.8%。”
“徐总在这个行业已经浸淫了29年,他对行业熟悉,有人脉,合适的收购标的由他们发掘,我们在后面配合。”黄煜这样阐述未来的收购之路。